标签:
杂谈 |
曾经在这里,主人写下了这样的门楼对联:
每个人都如是,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只是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大家更注重对于才学和品质的信仰,不如在这个年代追星,有时候茫然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是为何而追?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b2e9ef00659144f68ad42a57fc17b53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d0240bdb12de4a6bba12b51280f3f506_th.jpg
这栋被叫做:通议大夫第的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50多年,座南向北,砖土木结构,是标准的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
关于这个“通议大夫第”,其实读起来十分拗口,实际上这座宅名的来源,根据记载有这样的说法:这里真正应该是被叫做:“一腹三翰院”,是指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74ecf44bc8fc427ea82285d3877bc17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403999776e104c03b1f675f5bcb04d4c_th.jpg
也许就是这一件罕见的事,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就有“什么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走进这里,屋虽不新,但轮廓依旧宏大,回顾百年以前,这里也是大户之家,里面雕栏画栋都是清代风格,悬挂灯笼及张贴的画报在其中,人相比其他古建的人迹罕至,这里让人感到温暖。
经历了百年光阴,如今在这里依旧有后人居住,想起走过很多古村落的时候,已经是人丁稀少,甚至有些地方,早已经看不到任何后人的踪迹,实在令人感叹。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be9d3f507265433d9783dc9eda01121c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783a214f9165458ab29673f0b34d772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c8cd71dfbf544f8ab5baf8460a06c28f_th.jpg
该屋原主人杨缵绪,字式光,号节庵,生于康熙丁丑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后为官多处,其为官清正硬直,有胆气。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名噪一时。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8c319bf360c74cde9b2262afef9dda4f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7d17113263b544c58cc138a120960495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a98d6f1e867a45e69b9dc36ca2d92084_th.jpg
进入上厅即后堂,悬挂着杨缵绪及其夫人蓝氏的遗像。古老的神座顶方木牌匾上书“咸庆堂”三个大字,遵劲苍健;下款右书:“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闽浙等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眷弟钟音顿首拜题”;左书:“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冬谷立”
不难看出,当年的乾隆皇帝对这位来自客家乡村中的官员还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才会在他离开官场之后,依然念念不忘,颁布嘉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16ade3085de241699c7ad8800358108f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9e044e28165f44d4bfef1ea87503cec6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85ce63fec64b40de8c7e84f2b898a772_th.jpg
虽然乾隆皇帝笔墨遍及各地,但流落民间,在这样的地方,而且能够保留至今的,恐怕并不多见。
从里面走出来,门口夕阳下,光线正好,门口挂着的菜干,在阳光下构成一幅完美的生活照,不管是经历多少年月,虽然曾经在这里应该是有过门庭若市的时光,和如今的门可罗雀不可同日而语,但岁月就是这样,能够给与你的,自然也能够带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6d2ad9f5b83f4624a0a53b5a85c7cd53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3/7d0ddf15931945169260e1a03af84fcc_th.jpg
可如今这样的时光,更让这里显得完美,真实的建筑之美,真实的人文之美,应该是包含了生活的气息在其中,有着柴米油盐的味道,才能够打动人心,我想这里便是。
图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自媒体人,资深的旅行家,旅行视频博主、网络电台NJ,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微博搜索:刚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