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而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在拉萨市西郊10千米处的根培乌山上,沿山势逐层而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
从拉萨市到哲蚌寺,需要走很长的一段山路,虽然路面已经修的不错,但是弯弯曲曲的始终有些路还是很难走,即将到达的时候,在哲蚌寺门口就看到了很多私家车在停,再远一点的地方,有不少的面包车是专门用来拉客的。
寺院占地面积规模宏大。据说在历史上最盛时有僧众近万人,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现在寺内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洛色林札仓、葛丹颇章、甲央拉康等,大都是明清两代陆续修建的。
从第一个大殿开始,门口就有安保守卫,而且需要进行必要的安检,似乎这已经成为在所有拉萨寺院的通行做法,而这种感觉完全破坏了整体与这份佛教寺院的安宁。
寺院的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有183根立柱,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还有精美的织绣经幢、挂幢、唐卡(卷轴画)以及佛像、壁画等加以修饰,同时可以容纳八千人诵经。寺内还保存有大量藏族的古代文献和经籍。
从前有很多来过的人说,只要遇到了这里的僧众,如果能够邀请得到一般都会答应帮忙介介绍,只是这一次既没有遇到也没有在麻烦别人。
所以,一个人走在这半山腰连这片的寺寺院内感觉有点空旷,幸好在走了不多远就遇到了几个游客模样的女子,这才知道,原来都是同道中人,其中一个女孩,几乎每一年都来一次西藏,只是为了来这里而来,没有任何理由和原因的。
这如同我一般,大家聊起来倒也多了几个伴,就这样一起走在了这条上山的路上;有时候,陌生人之间的感情很难说清,就如同到了这么一个陌生环境之中,似乎大家一下子就熟悉起来一样。
台阶沿途经过的很多台阶已经历经了岁月摧残,几乎看不出年龄大小,而几乎遇到的所有建筑外围,在如今看来已经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内部的设施更加不用说,为了保护内部的壁画和为数不多的僧人隐私,不再拍里面的内景。
在山顶一个狭小的寺院中,一位老年僧人静坐在床上,一面放着很多佛珠和手串,而另一面就是人们支付的金钱,最低10元起,最高不限,就这样,伴随着房间内一阵阵油灯和香烛的清幽,这似乎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并不是太难的决定。
因为从静坐僧人的面容看,估计五十岁左右,脸上的沧桑尽显,看的出来,无论是修行者也好,还是普通的俗人也罢,其实生命的维系,都需要物质基础,只是这个物欲的多寡问题了。
在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根本就不用在乎所有开支的寺院中,如今剩下为数不多的僧侣们却必须要迎合世俗的观念,将内在的修行与外在生命的修行真正的达到统一。
这份勇气从那双坚毅而沉着的脸上能够明显的看出来,时代有时候不仅仅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宗教同样面临着社会的冲击,想到这里,我依旧淡定的拿起已经换到的佛珠,离开了禅房。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远望山下那些民居,也许曾经那都是属于寺院的财产,而那些如今辉煌的民居中所居住的,可能便是信徒或者农奴,无论如何,岁月改变了这一切。
和临时认识的伙伴们,往山下走的时候,都一种同样的叹息,似乎是为自己,也为哲蚌寺,也许是行程匆忙并没有看到真实的一面,但这一番游历不免心生感慨。
走远了,才发现哲蚌寺在半山上显得那么大,若影若现,让人浑然不知曾经到过,也许而下山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曾到过的地方那么大,天空那么湛蓝,其实外在的景致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世界。
正如格鲁派教义的说法:“尽法界是一个大缘起网,纵经尘沙劫数而缘起因果毫不紊乱,其中必有一纲为之连贯,缘起千千万万,而真心只有一个,这就是自心本性”。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资深的旅行家,网络NJ,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旅行,微博搜索:刚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