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源地之旅-太原晋王祠

标签:
太原晋王祠晋祠旅游三晋文化 |
分类: 刚行路上-游记 |
在整个漫漫历史长河中,如果说山西的历史底蕴丰厚,那么晋王祠算的上的一个典型的代表。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按照此文的记载,晋王祠已经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这里不仅只是作为唐叔虞及其母王后邑姜的祭祀之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将影响着整个山西历史的由来,尤其是作为晋国始祖,对三晋文化而言,影响极为深远。
驾车到此处从太原出发,不堵车的情况下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左右,远远走近此处,明显的发现环境和空气相对市区来说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这里是太原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秋天的晋祠周围绿树萦绕,环境优雅,相对于太原的拥挤和污染来说,这里的环境称得上是绝佳,而如果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这里应该也算的上是风水宝地了。
远远处看到“对越”牌匾,这里出自《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这里表示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据说是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求签于吕祖面前,最终得治,于是便亲书此字悬挂于此。
不远处就是高悬的“水镜台”横匾。这是明清时代较为完整的戏台了,在北方的很多古宅或很多村子中都有常见,但是存留至今保护完好的却也不多见。
穿过大门之后,两边的小桥、楼阁交相呼应,对面的大戏台上写着三晋名泉,根据内导讲解是康熙年间武举杨延翰所写,“三晋”指的是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侯山西的代称。
清代康熙年间中过武举的晋祠人杨延翰所书“三晋名泉” “三晋”指的是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侯山西的代称,“名泉”是指祠内名泉难老泉。
按顺序先到贞观宝翰亭内有唐太宗李世明撰文并书写晋王祠之铭并序碑,有一千多字的碑文。碑高1.95米,字迹挺拔、洒脱。刻工精细,除却皇帝这个名头,这行行书也是经典之作,如果是没有经过刻字人的修饰,那么李世明也算的上是艺术家了。
走出来后,就看到位于正中的圣母殿,在其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为:“鱼沼”;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南北桥面之间如鸟两翼,翩翩欲飞;凭栏赏景,豁然开朗。
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当年和林徽因一起来这里的时候,早已发现这里的难能可贵之处了。
圣母殿所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王后邑姜,作为姜子牙的女儿,深受其教诲,让子孙福泽,同时也深受子孙尊敬,这是晋王祠的核心,也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开阔,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两边的柱子上雕龙如飞。
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凤冠蟒袍,端庄气派,众多女官、侍女环绕。神情姿态各不相同,生动自然,和如今的蜡像相比,这更具有艺术性。
难老泉,三晋名人傅山所书,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
整个晋王祠中,周柏唐槐、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算起来都是珍品中难得一见保存至今完好的样本,整个晋王祠无论对于今人也好,古人的祭祀也罢,无不显示着对于建筑艺术、孝道及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
即将出来的时候,有一个专门的区域用来展示董寿平作品和人物简介,虽然看似一个博物馆,但是又显得不像,也许是出于董寿平先生是山西人的缘故,所以在此设立纪念馆吧,虽然都是书画艺术,与整体并不显得突兀,但是参观人员稀少,缺乏一些氛围。
大部分时候,内导也只会带到这里就算结束了。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我们期待这个远古的私家花园永世存留,让世世代代都能有所体味。
走出来远远看去这座犹如苏州园林一般的地方,集成了综合历史、文化、艺术一体,想来对唐姬虞也感觉十分崇敬。作为晋国始祖,三晋文化的开创者,既代表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也有很多值得今人深思的地方。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根据资料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喜马拉雅、酷听网主播,资深的旅行家,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微博搜索:刚行路上。
晋王祠旅游贴士:
1、祠开放时间:7: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