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的认识”——自然数

分类: 云云和你一起读 |
走进“数的认识”
——自然数
实验小学
如何认识自然数?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关系是对数量关系的抽象。
为了更好地研究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就必须对数量进行更一般的抽象。抽象的结果就是自然数。自然数是对数量及数量关系的抽象。
今天我们就通过三种方法认识自然数。
一、对应的方法
基于对应的抽象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利用图形对应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然后再对图形的多少进行命名,最后把命名了的东西符号化。比如,采用以下的对应方法:
□□
在汉语中,分别称其为“二”和“三”。其中,小方块表示任何元素,既可以表示小石头,也可以表示苹果或橘子;符号“
因为上面的表达具有一般性,因此可以把表达式⑴成为模式,其中小方块就是沟通数量与数字之间对应关系的桥梁。之所以称这样的表达为模式,是因为这样的表达具有一般性,我们把能够认识或者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称为模式。
可以看出,这种基于实际背景认识自然数的方法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因此,我国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普遍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数学方法。进一步,因为数量的“多与少”对应于数的“大与小”,所以从⑴的对应法则可以让学生知道:3>2,并且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数学表达。
一般来说,需要从两个角度来把握这种抽象:在形式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后面的后缀名词;在实质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所依赖的实际背景。自然数的抽象深刻地表明,数学不是研究某一个有具体背景的东西,数学研究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
二、定义的方法
数的定义紧密地依赖于数的关系,即大小关系。通过大小关系定义自然数的方法利用了“后继”的概念。比如,先有1;继1的后续为2,2比1大1,表示为2=1+1;称2的后继为3,3比2大1,表示为3=2+1;等等。通过这样的后继关系,人们就得到了所有的自然数。最初规定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后来为了更一般的表示,又规定自然数从0开始。
可以看到,通过定义认识自然数的方法完全排除了现实背景,这样的方法过于抽象,不适于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学教学。但是,作为数学老师应当知道这样的方法,并且要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因为数学教师的严谨性是从数的定义开始的。
三、公理体系定义的自然数
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用极限理论解释微积分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严格定义什么是实数。而要严格定义实数就必须严格定义有理数,追根溯源,就需要严格定义什么是自然数。严格定义的基础就是公理化,因此用公理化体系定义自然数势在必行。
在现在数学中,人们普遍采用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来定义自然数,这个公理体系是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iuseppePeano,1858-1932)在1889年发表的文章《用一种新方法陈述的算术原理》中提出的。皮亚诺算术公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直接后续”的概念,也就是说,从1 开始通过“直接后续”产生1以后的所有自然数。所谓“直接后续”就是在已经定义了自然数后面再加上1,得到后续自然数,具体形成过程如下:
2=1+1,3=2+1,4=3+1,…
直到无穷多个自然数。可以看出,所谓“直接后续”的方法符合人们认识数的常理,抓住了数的本质规律:数是一个一个大起来的。
后来,皮亚诺又把自然数改为从0开始。这是因为,如果自然数不从0开始,那么0将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续,因此通过上述公理的方法就产生不了0;进一步,没有0就不能通过加法定义相反数,于是就产生不了负数,这样,自然数集合就得不到扩充。
基于皮亚诺算数公理体系,人们就清晰地定义了自然数,进而就可以通过四则运算、主要是减法和除法这两种逆运算,把自然数扩充到整数、有理数,最后通过极限运算扩充到实数。这样,人们就严格地定义了实数,为微积分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用这样的方法定义自然数完全排斥了现实背景,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引入这样的内容是不合适的。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知道这些内容还是必要的,因为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然数,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亲们,今天你可能觉得读起来,这样的生涩、无趣。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耐心,正如史宁中教授说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知道这些内容还是必要的,因为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然数,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让我们继续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越读这本书,我越不敢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亲们,你有这种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