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顶天——读王雁《鼓神》
(2013-05-19 13:15:51)
标签:
教育 |
立地顶天
——读王雁《鼓神》
读罢《鼓神》,我的耳畔久久地轰响着铿铿锵锵的声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不这样振奋了,虽然我也曾被很多作品感动过——但那不叫振奋!振奋,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少见了,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英雄缺席,习惯了儿女情长。正因为如此,《鼓神》显得难能可贵。
这篇文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陕西某地的一个民俗场景。主人公张伯是一个“既瘦弱又邋遢”的老头,他原本可以屈服于大自然的法则,但在大家的推动和鼓励之下,“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指挥着,指挥着,在人们的眼里“已不再是一个蔫老汉”,而是渐渐地幻化为一种象征——“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他的意志在张扬着,把整个人类的形象浓缩或扩大为他一个人,作为与皇天、后土并列的形象,“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这样的形象,会使我们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笔下的巨人,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笔下的船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笔下的与海搏斗的老人……这样的形象,似乎好久不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了——不知什么时候,英雄们从地平线上消失了,而不断跳在我们眼前的是小丑、宝贝、三陪、奶油小生等等,不断响在我们耳畔的是靡靡之音,不断弥漫在我们嗅觉里的是脂粉之气。我早就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了什么,现在作者王雁终于为我们吼出了一首大气磅礴的歌。
在这一曲时代的主旋律面前,文中的“我”也被感动了。“我”是一个因为债务缠身“不得不像杨白劳一样躲债”的人,是一个“怕过年的落魄人”。听着鞭炮声锣鼓声原本应该非常快乐的“我”,现在“心烦意乱”,而且“更加的凄惶悲哀,孤孓孓”。正当“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时,张伯手起手落发出的“石破天惊的巨响”吸引了“我”,使“我”惊愕,使“我”醒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于是,对老汉充满敬意的“我”作出了新的抉择:“我该回家过年了。”这时的“我”,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同老汉一样顶天立地的人!于是,我们这个时代又多了一个高高站立的形象!并且,作为读者,随着“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鼓锣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的冲突、纠缠、呼啸、狂乱”,我们也似乎产生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巨痛的快感”,也似乎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形象。
总之,老汉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都有情节的流动,以一主一副的形式延伸着两条线索 ,构思巧妙,相得益彰,共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
除了主题的鲜明和深刻之外,本文的场面描写也非常精彩。这体现在前后两个击鼓的典型细节上。其精彩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取舍精当。就整体来看,前一次击鼓,略写;后一次击鼓,详写。但每一个击鼓场面,又各有详略,比如前一次击鼓,详写敲打锣鼓的众人,略写敲打大鼓的壮汉;而后一次击鼓正好完全相反,详写了敲打大鼓的老汉,略写了敲打锣鼓的众人。详略的这些安排,很好地突出了“鼓神”张伯的形象特点,恰当地服从了主题的表达需要。
二是人物出场烘托得非常好。有反面衬托,譬如作者以壮汉的外形反托老头的瘦弱,又以老头“蔫”的外形反衬他的“鼓神”之威,给人印象强烈;有正面衬托,譬如先让功夫也不错的壮汉出场,以引出更强的鼓手,这种以强衬强的方法,要比以弱衬强的方法来得更高明,可以使强愈强,从而更加突出了张伯这一“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的丰满形象。
三是细节形象、生动。写壮汉的句子不多,就一处,但涉及到他的手(“双锤一收”)、额(“额上的汗水”)、眼(“把人群扫了一遍”)等,既描写出他深厚的基本功,又暗示了他有点吃劲,其击鼓的功力尚不如“鼓神”张伯。写张伯的语句较多,其中直接描写的句子极其传神,其外貌是“步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其动作是“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其声音是“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这样,一个“鼓神”的高大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是修辞丰富,富有表现力。音乐或声音,极其抽象,但作者能够运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大量的虚写,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可感可触。第一个击鼓场面中,包括壮汉在内的众人把大鼓小鼓、铜钹铜锣敲得“急时如……缓时似……重捶如……虚敲似……有……有……有……还有……”;第二个击鼓场面中,几乎只写张老汉敲打大鼓的娴熟技法,“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柔时如……坚时像……乱时……齐如……”,于是“声声鼓鸣”使“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文章就是这样详写听觉,并加以丰富联想和大胆想象,化抽象为具象,让人产生无限的艺术享受。这种写法,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里用过,李贺在他的《李凭箜篌引》里用过,韩愈在他的《听颖师弹琴》里用过,而这篇文章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鼓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力作。它能够获得老舍散文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附】
鼓
【通联】22
4005
江苏省盐城中学中校区
【手机】18961995665//15251070658
【 QQ 】82359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