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析读之为何行仁政1:行仁政者,王天下之质也

(2016-03-02 09:14:23)
标签:

真实儒学

文化

教育

历史

杂谈

分类: 《孟子》析读
2为何要行仁政

2.1从夏商周三代的得失天下的经验看,因施仁政而兴盛,因不行仁政而败亡;行仁政者,王天下之质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仁政以治道笃于仁(爱民)为主旨,笃仁愈坚,其兴愈勃,至强至盛以至得天下;悖仁愈远,其亡愈近,至衰至废以至失天下。

虽然汤武伐桀纣而王天下是仁暴对比的极端例子,汤武若不遇桀纣而不能王天下者,时也;但是如有王天下者必出自汤武之类,质也;故《吕氏春秋》有云:“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则不设。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於此。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於此。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所以,行仁政的目的是凝聚民心而富民强国,而非欲成汤武之假。

2.2就邦国之内而言,不行仁政,君民之利两离,家国之义两分,百姓不可能爱国如家;及国有难,百姓自不会为国出生入死;此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君王、官长的表率是百姓的效法(三纲),其如何对百姓,百姓也会效法如何对君王、官长,此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同时,也反映德为本、法为末的道理,如果不修德率身,仅想以法治民,必将刑不胜刑、法不胜法,此时执法越严,政权越危,如秦之覆灭。可见,以法养常,无常也因法威之迫无法促使人人能以其社会属性主导个人思行,自然无法统一价值观,只能虚诈起而常不立;以德养常,才能统一价值观、淳化民俗,但只有率先垂范、笃行中适,才可能以德养常。

  不仅庶民如此,臣工亦然:如孟子告诫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所以,是非之理须互动而成,儒家强调价值观、治道措施要上下互动共同维护、系统性维护以确定中适,这是孔孟与理学的区别) 

2.3就天下诸侯而言,仁政,贵德尊贤,贤能任使,则大国必畏,国安而君荣;不行仁政,国无贤士,上下溃乱,此自取祸乱者也,必国危君辱: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其中,所谓贵德者,尚五常而笃于志者也;所谓贤者,秉上下同悦之中庸为道者也;国空虚者,无贤士能臣也;上下乱者,失于礼法纲纪也。

 

不行仁政,至其极也,即绝仁弃义,君则不为君矣,而成为残贼独夫,下场比如桀纣: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如此,孟子进一步解释了孔子的“君君臣臣”:即君不君,则臣不臣;不行仁义,则君不君,那么臣也不将为臣;及至残贼,可为民诛其君以安社稷。

--引自汉朝兄弟儒学的新浪博客:九、《孟子》析读-2(《儒学浅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