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纯粹的儿童视角与回忆美学——评叶广芩儿《耗子大爷起晚了》

(2019-01-16 14:15:15)
标签:

书评

阅读

纯粹的儿童视角与回忆美学——评叶广芩儿《耗子大爷起晚了》纯粹的儿童视角与回忆美学——评叶广芩儿《耗子大爷起晚了》

纯粹的儿童视角与回忆美学

                   ——评叶广芩儿《耗子大爷起晚了》

             余雷

五四时期“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念影响了许多作家。作家们惊异地发现,用儿童的眼光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去审视世界,会看到另一番景象。这种以儿童视角所完成的叙事与全知叙事不同,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限制,作家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和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但正是这种局限,让作品有了更多异于成人视角的真诚与纯净,有了更多人性的美好与慰藉。这种全新的艺术尝试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发展,鲁迅的《社戏》、萧乾的《篱下》、萧红的《呼兰河传》、凌叔华的《风筝》、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叶广芩的多个系列作品等都采用了儿童视角来完成叙事,作家们在文字里返回童年,用自己的童年经验完成了对文学性和现代性的思考。

然而,并非所有用儿童视角叙事的作品都是儿童文学。在很多儿童视角的作品中,那些透过儿童目光观察到的事物其实已经被成人理性整合过,儿童视角的运用只是为了更自由地对人间万象进行观察和判断,为了更真实地体现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因而作品中所表现的观念和情感远远超出了儿童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如叶广芩的系列作品擅长用儿童视角描述家族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更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这样的写法虽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但从儿童接受和理解的角度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

叶广芩的“家族系列”《采桑子》等,“京剧系列”里的《豆汁记》、《小放牛》、《盗御马》等作品中都使用了儿童视角。这样的视角便于作家讲述那些既有童年经历又有虚构想象的故事,第一人称的表达让故事有了更多可信度,也有了更多真诚与温情,常常被研究者称为自叙传小说。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这样的小说是编不出来的,非亲身历其境者不能为之,它带着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但叶广芩本人在很多场合否认自己写的是“家族史”,她认为自己是用童年经验构筑了一个和真实状况若即若离的家族。她的妹妹叶广荃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是:“那种对家、对人生的复杂情感,那种广大而深邃的文化氛围,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情变异史,那种时代风云与家事感情相扭结的极为复杂的情绪,让我熟悉,也让我陌生。……我和家里的其他人一边读那些小说,一边笑着说,这个是谁谁,那个是谁谁,但是合上书本,却又觉得不像,在这些像与不像之间便泛出了艺术,那是作家是升华。”

海德格尔认为,回忆是源和根的保证。回忆是思的纯洁和深度的守护神,是现代世界的人们被计算逻辑思维污染了的思得到救渡的天使。叶广荃的解读与这一观点相一致,叶广芩作品中像与不像的那个部分,正是叶广芩从往日时光中打捞出来的揭示人物深层精神世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经历,但却是最具文化意义的部分,也是作品最具诗意的部分。它们无一例外地展示着叶广芩眼中的人情冷暖和世事沧桑,借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历史的变迁。这些作品体现出的隐忍善良哀而不伤,是人性中最美的部分。这种回忆美学的特点在叶广芩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耗子大爷起晚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也许是为了便于叙述,叶广芩一部分作品的内容彼此间有相互的关联。《耗子大爷起晚了》主人公“丫丫”,哥哥“老三”,娶过三任妻子的“父亲”,颐和园的建筑特点和传说等在其他作品中也曾出现过。虽然这些作品都是儿童视角,但《耗子大爷起晚了》与作家以往的其他作品不同,这部作品的儿童视角更为纯粹,是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因而能够被儿童接受和理解。

耗子大爷和耗子丫丫的出场很有画面感,最先出场的是耗子大爷的一条尾巴,这条尾巴像细毛线一样,从顶棚上的破洞里垂下来。紧接着,一个用袜子缠成的蛋砸了过去,但顶棚太高,这个蛋没有砸中耗子尾巴,却砸在了耗子丫丫的头上。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看到:一个女孩拉着一只名叫005的乌龟在颐和园里慢慢走着,她走过大戏台,走过延年井,走过四大部洲,走过游廊,走过铜牛……颐和园里虽然风景秀丽,没有父母的管束,更为自由自在,但也没有了胡同里一起唱“天长了,夜短了,耗子大爷起晚了”的朋友,没有了可口的饭菜,没有了父母热忱的关心。寂寞的女孩只能把顶棚上的耗子当成朋友,把乌龟当做玩伴,每天牵着乌龟去散步,和颐和园里的成年人聊天。

与其他以丫丫视角进行叙事的小说相比,颐和园里的丫丫性格特点虽然没有较大改变,依然灵动聪明,活泼淘气,贪吃贪玩,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整部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重大的社会主题,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没有较大的冲突。“我”是叙事视角,又是主要人物,散文般的结构看似松散,不专注于人物和故事情节,却行云流水地讲述着一个孩子眼中的颐和园和与其有关的故事。叶广芩说:“这部作品既是我个人对童年的回望,也是对美好童年的致敬,这种自由自在的纯真应该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孩子们。”

虽然人物在皇家园林的背景中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作家营造了一个具有京味儿歌、京味食物、京味礼俗的平民背景。卖烧饼的老宋夫妇,卖酒的老李,修剪牡丹花的老神仙,粗线条的三哥,无所不知的李德厚,憨厚的老多,精致细腻的南方女孩梅子,喜欢做饭的张家姆妈……都在这一背景下活动着。这些人物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和冲突,他们有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生冷暖,命运无常也会关顾他们的人生,但他们依然宽厚善良,逆来顺受。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经过一个孩子好奇的目光打量之后,呈现出了一种平淡、从容、豁达的气象。丫丫和这些人物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与胡思乱想,一个个穿插其中的传说与典故,让颐和园有了一股烟火气,正如作家所说的那样:“烟火气给这座园林填充了新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是历史和生活的结合,是我们北京整个文化传承的底蕴。颐和园曾经的街坊四邻,让我初识人生,这里的精致大气、温情善良奠定了我的人生基调,让我受用匪浅。”

因为是为儿童读者所创作的作品,作家有着非常清醒的创作意识,有意简化了小说的结构,并对某些不宜于儿童的场景进行了非常克制的描写。《耗子大爷起晚了》与《豆汁记》之类的作品相比,同样写的是与童年回忆,《豆汁记》有着非常清晰的显性和隐性双重结构,能让读者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互文,在古今对照中深入地认识人物,让情节有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韵味,表达了深刻的现实内容,实现了戏剧与人物命运的同构。但这样复杂的结构显然不适合儿童阅读。《耗子大爷起晚了》选用了较为简单的单线结构,将所有内容分为看似没有关联的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章节,但连贯在一起,则讲述了每个人物包括耗子和乌龟的完整故事。

尤为难得的是,作品并未因是为儿童读者创作就规避了死亡的描述。但与《采桑子》之类的作品相比,其描写非常克制。两部作品都描写了入棺和葬礼,《采桑子》中详细描写了人死后要在口中放茶叶包,钉棺材的时候喊躲钉等细节和情景。《耗子大爷起晚了》则没有这些细节,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第一次看到死亡的孩子的观察和感受。她远远地看着老李的家人哭泣,看着大家凑份子钱,看着老李媳妇在棺材要盖上时猛力向上扑。当她看到老李最小的孩子没人管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抱起他,让他看老李最后一面。老李的死,让丫丫认识了“死”的可怕,她终于明白老三为什么说“人没有见识过死,就不算长大。”

《耗子大爷起晚了》的儿童视角纯粹而真实,体现出作家对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强烈的责任感让作家并不满足于给儿童讲故事,她更希望用语言和形象去解开孩子们的心结,“告诉他们社会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这是我们儿童作家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光是对儿童作家,对所有作家都是一生需要面对的非常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