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往彼岸的桥——评《阿朗的桥》

(2012-07-13 16:02:38)
标签:

杂谈

《文学报》7月12号第9版

通往彼岸的桥


 

    立极
  每一个历史事件消逝之后,即使是亲历者回忆起往事,事件的客观真实也是建立在经历者个人主观的理解和建构之上的。因此,人们常常追问:真实的历史究竟在哪里?认真的小说写作者也在寻找历史,虽然有时他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有些偏,或者只能看到历史的局部,但或多或少都能触摸到一些历史的神经。因此,小说写作者看待历史的态度往往比所谓真实的表现更有价值。
  余雷新作《阿朗的桥》试图寻找的就是当年滇缅公路修筑时的一段历史。虽然作品中的大部分细节来自于与那段历史相关的史料和访谈,但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当年几千个民工在滇缅公路上劳作,他们的故事在注重大事记的史家看来微乎其微,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在筑路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与所思所想。这样的背景让这部小说难以从筑路者的角度来记录史实。作家因此虚构了一个叫做阿朗的少年,一条叫做“桥”的狗,加上一座真实存在的叫做“惠通”的桥,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关系。这样虚实结合的构架便于作家用一个人与动物用生命建设和保护惠通桥的故事,让作品主人公和阅读者在精神上经过历练,一同到达彼岸。桥在这里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喻示着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经历着从此岸走向彼岸的历程与故事,桥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走过这条通道的阿朗和读者一起获得了成长的力量与感悟。
  《阿朗的桥》描绘的是中日之战滇缅公路上的一段旧事。现在的孩子们大多不知道这条公路的修建历史。这条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公路,因为当时施工条件的局限,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牺牲在这条路上。当事人已经故去,孩子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在生死之间的心路历程。然而血写的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作家在这本书里摈弃了时尚元素,以独特视角穿越和平年代投向了久远的战争岁月,为当代孩子们描绘了一幅幅战争场景。因为答应了好朋友临终前的托付,阿朗带着死去伙伴永胜的铜铃跟随马帮加入了滇缅公路的修筑。最初进入读者视线的阿朗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普通到在崖下看到的一双沾着血迹的赤脚,就蹲下身哇哇地吐起来。这是一次惨烈的经历,即将在人群中爆炸的火药箱,黑云一样的蚊子,魔鬼般的瘴气,猛兽般的洪水,血肉横飞的轰炸……一次次的危险与病痛,一次次的恐惧与绝望,让阿朗无数次陷入无助的深渊。在目睹了永胜的死亡、东山的死而复生,钟叔的断腿等残酷事件后,阿朗在这条用血肉筑成的路上,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逐渐坚强起来。小说最终,阿朗决定和那条名叫“桥”的狗,还有死去的永胜的灵魂在惠通桥停住脚步,一起守卫大桥,完成了自己和朋友的心愿。
  作家为小读者们展现的这样一段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抗战年代,但其中却隐含着时代精神,这是一种英雄史诗般的精神,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对承诺的坚守,面对强敌的大无畏,面对困境的坚强……这些元素可以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今孩子的心灵,指引他们一条穿越雾霭接近阳光的路。
  每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为成长中的孩子搭建一座通向彼岸的桥梁。《阿朗的桥》正是作家用良知搭建的一座大桥,在这座公平、正义、阳光的大桥上,孩子们可以获得勇敢、坚韧、团结等诸多优秀品质。正是这个原因,《阿朗的桥》成为了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里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独角兽丛书”之《阿朗的桥》余雷/著,明天出版社2012年5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