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月25日北京儿童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05-29 07:34:06)
标签:

东方少年

儿童文学研讨会

杂谈

5月25-26日,参加了北京市作协和《东方少年》杂志共同举办的儿童文学研讨会。会上遇到许多新老朋友。第一次和与我同名的余蕾见了面。讨论会很热烈,微博上做了很多即时的跟踪报道,这里就不一一贴图了。只贴一下发言稿。

读懂每个孩子的说明书

 今天,现代教育对儿童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孩子让我们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让他们爱上阅读。

城市的孩子不爱阅读大多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多,缺乏阅读指导和环境。而乡村孩子不爱阅读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他们有的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书读,有的是因为家务负担重而没有时间阅读,而有的孩子是没有阅读的欲望。

几年前,我在香格里拉遇到过这样一个的孩子。他的个头不高,穿一套蓝白相间的运动服,看上去应该是一个学生。那天不是休息日,应该坐在教室里的他却坐在狼毒花盛开的山坡上灿烂地笑着,捡起一块块石头扔向远方。

我和他开始了交谈,当我小心地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时,男孩没有一点难为情,他坦然地说:“我不想上学。”我问:“家里没钱让你上学吗?”男孩摇摇头,“上学不要钱。住在学校还有补助。”“那你为什么不去上学?”我接着问。

“书上的那些东西太难,学不会。”男孩低头寻找着合适的石块。我耐心地说:“就是因为不懂才需要学习啊……” 男孩笑着打断我,眼神里有一丝调皮闪过,“你说的跟我们老师一样。可是我上课就只想睡觉。”

“你还小,不上学以后能干什么呢?”我接着问。

男孩捡起脚边的一块石头向更远的地方扔去,“我长大了放牦牛。”

“放牦牛也需要知识……”我的话没说完,男孩就笑了起来,“你没放过牦牛。你不知道,放牦牛不用学多少东西的。只要力气大,能够把小牦牛抱回帐篷去就可以了。”

说实话,男孩说的没错,一个放牦牛的人只要身体好,有力气,能够懂得放牦牛的基本方法就可以了。但我还是不甘心,我继续对男孩说:“你好好读书就可以考上大学,就可以走出这些大山,到外面去。你可以去北京、上海,还可以到国外去。过一种和这里不一样的生活。”

男孩摇摇手,赶走一只围着他转的苍蝇。慢慢地说:“我不会去的。我姐姐说,你们的生活不适合我们。就像你们喜欢到这里来,都说这里漂亮,但你们不会留下来。”

“为什么?”我疑惑地问。

“姐姐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日子。”男孩的脸红了一下,“我也不懂她说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和姐姐都觉得我们现在就很好,不上学也很好。我要回去了。”男孩说完,突然就跑了。

男孩的离去让我松了一口气。如果我们继续对话下去的话,我不知道是应该继续劝他去上学还是鼓励他不上学。这个孩子的生活与那个陕北放羊孩子的生活惊人的相似。这个不知道名字,准备长大了放牦牛的孩子或许也会和放羊的孩子一样对记者说:“长大了以后放牦牛,卖了牦牛娶老婆。娶了老婆生孩子,孩子长大了放牦牛。”那天开始,我一直在想,对这样的孩子而言,我们所做的阅读推广,有没有意义?

后来,我读到了狄更斯的一首诗,他在诗里这样写道: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读书这条路

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书籍啊,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把我们,带往远方!

这首诗让我豁然开朗,阅读推广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一艘船,一匹马,它们不分高低贵贱,执着地把人的灵魂带到远方。

这以后,做阅读活动准备时,常常会想到那个男孩。在选择图书和设计活动环节时,往往会先设想如果是面对那个男孩,应该如何让他接受一本书,如何让他从那本书里发现他感兴趣的内容。虽然以后再也没有遇到这个男孩,但他对于我的启发,可以有益于更多不爱看书的孩子。

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谈论儿童的发现,在谈论对儿童的尊重。但成人世界对于儿童的尊重往往停留在理论上,付诸实践的行动并不多。很多时候还以“为你好”、“为你负责”的名义理直气壮地将成人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有时付诸行动了,却又一味地迁就与附和,前些年提出的蹲下身和儿童对话就属于此。我不反对蹲下身与儿童对话,但每一个成人更有责任抱起孩子让他们看到远处的风景和世界,要带着他们往前走。如果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优劣仅只是以是否受儿童读者欢迎为评判标准的话,整个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是难以长足进步的。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理论,了解一个人先要读懂他的“说明书”。要了解他与其他人的共性,了解他的个性,最终要深入地了解人性。这个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儿童阅读。要让一个孩子爱上阅读,先要读懂这个孩子的“说明书”,要关注他的特点,关注他的需要,关注他的心灵,关注他的发展。然后为他量身定做适合他的阅读方案,逐步引导他从阅读故事中的情趣,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最终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从书本里了解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人格。

读懂孩子的说明书,按照孩子天性的需要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让孩子对阅读发生兴趣;读懂孩子的说明书,按照孩子心理的发展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让孩子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读懂孩子的说明书,按照孩子心灵的成长进行阅读,才能让孩子与一本好书进行生命的对话,点亮孩子的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