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光明人家_65x
光明人家_65x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44,853
  • 关注人气:1,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镇  风雅钱仓

(2015-04-05 10:51:06)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人文风土

千年古镇  风雅钱仓
--名镇、名山、名人,文化是地方的根源
文:光明人家  2015-04-05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2015年4月4日至5日,平阳县鳌江镇钱仓社区举行第二届钱仓清明文化节。钱仓位于平阳县中部,与中国农民城龙港镇一水之隔。钱仓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时即为温州四大镇之一。吴越钱王钱俶、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这里还走出了南宋抗金名将黄友、进士名臣林待聘、东阳蔡氏始迁祖--举人蔡照,元代名儒史伯璇、清朝金钱会领袖赵起等历史文化名人。
  由于钱仓地处交通要道,是古代平阳的往来浙南闽北的交通枢纽中心,每逢清明前后,近旁的村民都会到此举行集市。钱仓清明文化节活动将通过对民间传统活动的挖掘和引导,力图全面展示当地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古镇依然保存着谆朴的民风。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千年名镇  渊源流长

 

    钱仓在老平阳的历史仅仅次于县城昆阳,古代属于平阳凤林乡与慕贤西乡范围、据文献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平阳县为十一乡。虽乡名不可知,但据历代地域设置基本相承推论,千年前,已有目前前仓、慕贤西乡、凤林乡等的地域名称了。最早,钱仓在晋时平阳建县之初已成村落,唐末五代时期便发展成为集镇,北宋年间已是温州四大名镇之一。据《元丰九域志》载,(北宋神宗元丰八年暨公元1085年),“是时平阳置有前仓(钱仓)、巴槽(舥艚)、泥山(宜山)三镇。各镇设有场务,收取商税”。清、乾隆《平阳县志·古迹志》载:“以石罅中有钱流出,故名;一云,吴越钱王游此”。宋曾名“前仓”,宋陈与义有《泛舟入前仓》诗可证。此外,古时,钱仓地处浙闽两省交通咽喉要道,南来北往,名气很大,是为古代平阳南部中心名镇。在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钱仓旧为镇,宋元丰九域志作前仓镇。”。
    钱仓是老平阳县仅有的四座的千年古镇之一(另外3座是县城昆阳、舥艚、宜山-现属苍南)。由于历史久远,平阳在宋代以前的历史没有具体文献记载与流传下来,因此钱仓在唐末五代时期时期的发展也就无从考证,但是目前发现唐代日本圆珍(智证大师)在唐大中七年(853年八月初九)经过温州,曾经在平阳求法访经,在横阳“江口镇”上岸,据考证,唐代的镇,有军镇和镇戍之分,前者相当于军区,与州府平行;后者是一个军事据点,设在州县要道上,勘验行人过所、路证。圆珍所过的江口镇该是镇戍,是现在的鳌江镇范围内,那么,据此推算,唐代的钱仓也是有可能发展已经是座市镇,因为钱仓地处交通要道,是古代平阳的往来浙南闽北的交通枢纽中心,另据《万姓统谱》载,“唐贞元间(785~804),温州刺史路应在平阳修筑海塘,筑堤岳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岳城”即今乐清,“横阳”即今平阳。民国《平阳县志》引叶嘉棆《县志补证》,认为韩愈所说的“筑堤横阳界中”,就是修坡南塘(坡南塘暨现代的西塘河)以防水患。西塘河是古代昆阳到钱仓的主要交通河流要道,据此推算,钱仓的历史已经远远不止千年了,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九·寺观载:“宝胜寺在钱仓,唐咸通间建子院二曰律院,宋大观间建曰教院,元佑间僧德玉重修”。说明唐代,钱仓的佛教非常兴盛。而另外卷五十四载:“钱王楼在钱仓宝胜寺,五代吴越钱王曾宿于此。”以上史料文献表明,钱仓历史上曾建有宝胜寺、“钱王一宿楼”等建筑。相传吴越王钱俶去南雁荡山朝圣时曾路过钱仓,下榻宝胜寺楼,这座楼就被称为“钱王一宿楼”。这些都是文献明确记载,说明五代时期,钱仓已经是个繁荣的市镇,后来经过发展,到了北宋,钱仓已是温州四大名镇之一。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到了南宋时期,钱仓市镇经济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据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教授研究,早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瑞安永安、平阳前仓、宁海港头3镇的年商税额分别达到4703贯990文、1512贯130文和1526贯21文,是所属瑞安、平阳、宁海县城的74.82%、74.08%和 67.48%。另外宋代前仓镇酿造业相当发达,俞光据《宋会要辑稿》所载资料作了个统计如下:“北宋中期,东京(洛阳)岁造曲买于酒户,每岁旧474645贯,而温州旧城及永安、乐清、平阳、瑞安县、柳市、前仓镇七务,岁50748贯,温州为当时的首都东京10·7%;至熙宁十年(公元1077),东京是355804贯,买报12783贯,合计81309,是东京的22·9%,温州相对于东京的比重提高了一倍多,绝对额近四分之一,可见当时温州的酿造业相当发达。”钱仓镇也是如此。这在南宋温州大儒、永嘉学派大家--叶适在《平阳县代纳坊场钱记》一文记载中也有提及,这说明,南宋时期,钱仓镇已经发展成为平阳南部的经济中心与南北交通枢纽。
    到了元代,据弘治《温州府志·遗事·防寇》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处州詹老鹞与桐山尤山野等剽掠前仓、江南等处。县申路,调王千护行军招讨,山野就戮,老鹞尚屯梅溪。前仓张巡检司王千护军前驱,陷阵。张巡间以计出之。其中“前仓”即钱仓,“巡检”是沿袭宋朝的说法。设巡检司处必建有城堡以防卫,故钱仓至迟在元朝时就有城堡。而此处“巡检”只是顺带提及,不是钱仓始设巡检司的记载,故钱仓始设巡检司的时间应该更早,极有可能是在宋朝,只不过地方志无明确记载罢了。

    到了明代,明弘治《温州府志、邑里。市镇》载,“平阳镇、前仓镇、松山镇、蒲门镇、琶槽镇为平阳县五镇之一,钱仓镇为明代平阳主要的集镇。明隆庆《平阳县志》载,平阳县计七隅,十乡,五十一都,二镇。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为十乡之一。二镇,一为钱仓镇,一为金乡镇。明代的钱仓,文献中明确记载有城堡。这在钱仓谢氏家谱《钱镇堡笔记》载:“嘉靖甲辰,海寇突至……耆民赵文统、陈启济等谋筑堡以自卫,适岁饥中止。邑侯朱东光……捐俸以助厥成。”
    清代,钱仓仍为平阳南部中心集镇,在清康熙《平阳县志》载,慕贤东乡、西乡、凤林乡仍为平阳县十乡之一,钱仓镇仍为二镇之一。乾隆《平阳县志》与康熙《平阳县志》同。此后至清末,行政区划不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府、厅、州、县衙门所在地的城厢地方为城,其他市镇村落地方人口五万以上为镇,人口未满五万者为乡。宣统三年(1911)平阳县划定自治区域为一城,四镇,三乡。钱仓镇仍然为平阳县四镇之一。

    纵观千年历史发展,钱仓始终是平阳县的经济名镇与南北交通枢纽中心,只是到了近代的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交通工具与地理变化,钱仓的历史位置被后来居上的鳌江镇所取代,2011年,钱仓并入鳌江镇,称为钱仓社区,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西部核心区。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千载名山  南雁之门

 

    钱仓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座落在钱仓的凤山(又名清华山),自古便是温州南部的名山大川,地方典籍历有记载。更是钱仓风景荟萃之地,这里景色优美,古迹众多,如凤冠岩、凤山寺、摇动岩、龙虎岩、金钱会起义遗址、史伯璿墓、宝胜寺双塔等等。
    凤山在清乾隆年间的《温州府志》中《南雁荡山图》一章有过记载,历代许多名人也曾对凤山题过字,最早的题字是“东洛赵羲之累游,熙宁改元清明日题”,(熙宁乃宋神宗年号)。山上单是宋代摩岩就有13处之多。明代方鹏游记中记载凤山“多巨石,或覆如屋,或仰如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卧虎。其色皆如墨泼,间有纹理,如玉如雪,莹洁可爱”。龙虎岩西首的“摇动岩”因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摇动岩》一诗而名声大噪;岩庵景区的“两寺、两湖、八山、八塔、八洞、八亭、十二道溪涧、七十八景”浑然天成,行走于古寺碧泉、叠嶂峰峦之间,宛如置身于仙山之上。
 

    凤山上被称为“凤凰岩”的巨石,宋代学士胜南命名题字,清代赵端礼在岩上篆文演书“栖凤之山”四字。“凤凰岩”其形状却像一条大的鲸鱼,全身黑黑的,脊背上有一条条白色的斑纹。游人由鲸鱼的尾端岩缝处进入,岩缝宛如一条大的回廊,行走在其间,凉风习习,环境清幽冷静。穿过弯弯曲曲的回廊就是凤山寺。此处崖面非常奇特,一称为“弥勒岩”的岩石,身居凤山寺的后方,形似寺里的塑方头弥勒菩萨。“合掌岩”就像一只很大的手掌,掌缝非常大。还有鸡飞岩、鸡卵石、“老虎搔痒’等怪石,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凤山得名于北宋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藤甫,其原来名字已无考,滕甫他在钱仓凤山“凤凰岩”题字及《凤山》诗,一石激浪,使钱仓山的美名广扬天下。诗曰:“东都野客天性狂,为爱好山穷南荒。凤凰山前日大醉,醉把山岩名凤凰。因思伪国昏无纪,贤俊来藏凤凰死。自从真圣都玉泉,凤子重生卧龙起。吾皇继治兴至仁,万士杂还千祥臻。陋儒昏蒙腹无文,虽在畎亩宁忘君。愿随鸾凤出幽谷,千里为祥趋魏阙。空留岩谷与岩名,千秋常伴山头月。”这是凤(凰)山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
    滕甫,字达道,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后改名为元发,《宋史》有传,“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约生于宋天圣九年(1030),卒于崇宁元年(1102)。至和二年(1055)举进士,廷试第三。入仕途后,他廉洁奉公,体贴民事,政声很好,历任御史中丞、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封为少师。熙宁元年(1068),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滕甫因与新法不和,与苏轼一样被黜,离开了京城,降职为定州知州。也就是在这时候,滕甫带着仕途的失意,带着“言不被君纳”的沮丧,来到了钱仓凤凰岩前。
    诗人在《凤山》中叹息前朝“贤俊来藏凤凰死”,山中的“石凤凰”刺痛了诗人的心,他不想沉沦,不愿像这“石凤凰”一样老死岩壑,即使屈居畎亩不当官,也永不忘忠君报国。在仕途最低谷时没有丧志和堕落,仍然迸发出积极奋进的思想火花,难能可贵。
    在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中,记载摩岩题刻,要算钱仓凤山最多,共四十九条;有宋26条、元3条、明7条、清5条、不具纪年的8条。占老平阳县摩岩的四分之一强;其中宋代摩岩又居老县之冠。摩岩者,有达官显要、知名学者,地方名流,他们或“单枪匹马”慕名来访,或牵群鱼贯来游。所镌之铭文,少则二字,多则303字。历代名人、文人、骚客如宋代的许景衡、王十朋、宋之才、张师敏、黄本英、林待聘、林淳厚、林仁厚、刘恭夫,元代的陈高、曾子白、史伯璿,明代马性鲁、蔡芳、何白、方鹏、郑思恭,清代的张南英,潘耒、郭仲岳、张盛藻等都曾留下足迹与诗句,并在这狭小的地方,竟有如此稠密的历代名人题刻,实属罕见。就是名山大川,也会因之逊色。
    “风摧雨泐,苔蚀人毁”,志书所载的摩崖石刻,存至今日的已经不多了。但每当拂开“幸存者”的斑斑苔痕,俯首辨认龟坼明灭的字迹,仿佛在聆听古人的窃窃细语,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显得那么宝贵。   
    凤山历史上曾经有本《凤山志》,可惜现已无存,非常可惜。曾经,钱仓凤山石头被乱砍采伐,破坏严重,千年文化气息荡然无存,人们不懂得咋样去珍惜身边的珍贵文化资源,令人痛心之极,扼腕兴叹。如今,文化成为了时代弄潮儿,现在人们又重新去懂得去发掘与补偿,钱仓凤山风景又有了新开发,和附近的荆山一起被列入南雁门市级风景区(AA)。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千古名人  代代流传

 

    人们常说道某个地方有名及名人辈出之地,人杰地灵,或地灵人杰就是一句很好的概括,名人是个无形的资源,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当代名人,现在的人们都趋之若鹜,各地纷纷打名人牌,名人开路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好不热闹。各地因此都不遗余力的大力发掘自己的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人杰地灵,只有先有人杰,而后才能地灵,钱仓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不仅它是千年名镇以及这里的名山缘故,更是因为由于此地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出现而显示出深厚的文化渊源,著名北宋的爱国将领进士黄友,进士林待聘家族,元代著名学者史伯璿等以及众多进士群体都曾经在史书千古留名。

1、北宋抗金名将黄友
    黄友(1080—1126),字龙友,平阳凤林乡梅浦(今鳌江镇钱仓梅浦村)人。十五岁入太学,北宋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第,曾先后任永嘉、瑞安县主薄,金华县令,后因战功,擢拔为干办燕山路安抚司公事,加直秘阁澶州通判,晋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靖康元年(1126),同种师中率师,解太原围,友帅军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因上司督战急促,师中拒纳友谋而贪功冒进,大军进榆次十里,被金兵包围,矢石如雨,士卒奔溃,友“矢尽道穷”被俘。敌将和尼劝降不果,怒将友倒竖,全身涂以腊油,活活烧死。遇害时年仅四十七。黄友是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事迹足可以岳飞的精忠报国相媲美。

2、南宋进士名臣林待聘家族

    林待聘(1089-1152),字绍伊,号毅斋,钱仓人。待聘少时好学笃行,累举于乡,政和五年(1115年),二十七岁登文进士。授常州户曹参军,历濮州、淮州、扬州教授。著有《内外制》四卷,《奏议》六卷,《文集》十卷《诏制突厥大理》等四十余卷。待聘为人忠诚,处事稳重,博学多才,善于从政,故深得宋高宗、抗金宰相李纲、赵鼎等人的信任,一直在朝廷中枢任要职。据文献记载,林待聘家族连续9世,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
    林信厚:平阳凤林乡钱仓人。林待聘子,字诚叟,登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乙丑刘章榜进士。历任福建南外宗学教授、婺州倅。
    林仁厚:林待聘子,字定斋,钱仓人,进士,永议郎,官历嘉兴府通判。
    林淳厚:( 1143-1223年 ),字季雅,平阳凤林乡钱仓人。宋正奉大夫林待举子,少时聪颖好学笃行,登淳熙十一年(1175)进士。历任泰州教授、差充南外旺宗院宗学教授,改奉议朗,知随州县,特差通判房州,知德安府。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致仕归里。嘉定十六年卒,享年八十有三。
    林杲:林淳厚子,平阳凤林乡前仓人,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登进士第,朝奉郎,官通判、知临江军。
    林棐:字功甫,林淳厚子,平阳凤林乡前仓人,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等进士第,官知丽水县,有干略,官终信州守,后祀于丽水名宦祠。

    林 棨:  平阳凤林乡前仓人,父林淳厚,弟林棐,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武科(右科)进士,官知蕲春县,会虏入寇守御死之。

3、东阳蔡氏始迁祖--举人蔡照

    蔡照(1086-1161),字季远,号鸣山,温州平阳新城人(今钱仓),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举人,政和五年领东阳主簿。在位精强廉介,深得民心。二任后致仕,卜居东阳邑南新塘。(曹冠《宋东阳簿季远公传赞》)为平阳蔡氏迁东阳始祖,其子孙辗转迁徒至东阳东北部鹿峰附近的上墙,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名其地曰“蔡宅”。
    陈正卿:字雅鳯,平阳凤林乡(钱仓)新阳人,南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75年)登进士第,官知临安府教授,有《诗词全集》,南丰宰杨体称其诗深得陈子昂风骨。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吴越国王钱俶、南宋诗人陆游、北宋名将黄友、南宋名臣林待聘、元画家黄公望、元代名儒史伯璇、明代知县朱东光、清代县令何子祥、清金钱会起义赵起。

 4、元代名儒史伯璇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号牖岩,元代著名学者,钱仓人。他博通经史,推究精实。对天文、地理、历学、算术等方面都有研究,著有《四书管窥》、《管窥外编》、《学庸注释》及《青华集》等。
    史伯璿自幼刻苦求学,笃信朱熹学说,反复研究达三十年,“遂取诸家篡辑之编而去取焉。乖戾者折而辟之,隐味者引而伸之,旁通曲畅著于简牍,名曰《管窥》(《四书简窥》)。他精思善学,天文、地理、历学、算术都达到“博涉能通”。对日蚀、月蚀作了非常通俗的阐述。他说:“月掩日为日食”,把张衡的“暗虚”说和朱熹的“同度同道”说,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明万历欧人传入的地影说早了一百多年。
  史伯璿为人也很有骨气,“平生不事举业”,过着隐居生活。他的朋友周觉民曾劝他“北游”求官,他说:“士各有志,不可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与他同时代的平阳金乡诗人、他的好友陈高在《即中漫题》之三中写道:
  农父江边立荷戈,无人南亩种嘉禾。
  今年妻子愁饥死,活到明年更奈何。
  史伯璿不求高官厚禄,隐居小镇,终身隐居不仕,死后葬于钱仓凤山。史伯璿的旧居,后建成祠庙;他的坟墓现重新修缮,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钱仓众多名人辈出,这里不能一一考据而出,地方的历史创造者主体是人,因为有了名人的延续与存在,这个地方才有了灵魂。历史文化名人是钱仓古镇的精神遗产与精神动力,他们的独特品质陶冶着当代人,激励着后人。

千年古镇 <wbr> <wbr>风雅钱仓

后 话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人们争相千古传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词是陆游路经平阳钱仓驿游梅溪时是写的。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赴任福建宁德县主簿,由温州入闽,经驿道而过平阳。在平阳前仓驿,诗人留下了1首《平阳驿舍梅花》诗:“江路阴阴未成雨,梅花欲落半沾泥。远来不负东君意,一绝清诗手自题。”是日黄昏,诗人在驿舍之内百无聊赖,于是信步驿外寻芳,直至梅溪洞桥之畔,填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卜算子、咏梅》,诗人与千年古镇钱仓有缘,是钱仓的优美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历史上的名镇、名山、名人,是钱仓古镇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资源,今天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大家应该不会否认,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故为今用,保护与发展,钱仓人应该好好去发掘和利用身边钱仓古镇历史上这一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资源,这也是对古人和先贤的最好的纪念,也是留给后代子孙最好的礼物。。。。。

                                                ------原创博文,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