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黄平原
--台州椒江河口冲海积平原,浙东南沿海最大的平原,全省第三大平原
文:光明人家 2014-04-25
按:笔者业余爱好研究地理历史,而对于浙江省的地理介绍资料非常之少,有些则根本没有,网上也没有,对于浙江省的主要平原介绍也是如此,因此就不吝简陋,收集了一些资料,对感兴趣的浙江东南部最大的平原--温黄平原做个大概的介绍,尚请方家多批评指点。。。。。。
浙江省地理概况
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从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击平原,到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再到浙南地区的山区,另还有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总体概况一下,浙江地形有三个基本特点:(1)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拨均在1500米以上。(2)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2200多公里。
在这样的地形特征之下,浙江省形成了几种主要地型区域。就传统农业得以较好发展的地域而言,主要是平原地区。浙江省的平原大体可分为沿海平原与河谷平原两种类型:沿海平原包括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温黄平原、温州沿海成片平原等;河谷平原包括西、东苕溪中下游河谷平原、钱塘江水系河谷平原、曹娥江水系河谷平原、甬江水系河谷平原、灵江水系河谷平原,以及瓯江水系河谷平原等。
台州市地理特点
浙江省台州地区依山傍海,全市地形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68.6%,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台州境内山地分属天台山脉、括苍山脉、大雷山脉、雁荡山脉。天台山脉主脉位于天台东北部,与大雷山脉以始丰溪为界,形成天台大部、三门全境的山地、丘陵。主峰华顶山,位于天台石梁镇,海拔1094米;括苍山脉自西南入境,蜿蜒向东入海构成东矶列岛,形成仙居大部、临海大部、黄岩中西部的山地、丘陵,与大雷山脉以永安溪、始丰溪为界,主峰米筛浪,位于临海与仙居交界处,海拔1382米,为全市最高峰;大雷山脉,位于天台西南部、仙居东北部、临海西北部,主峰大雷山,海拔1229米;北雁荡山自南蜿蜒入境,形成温岭西部、玉环全境的丘陵,其在台州境内最高峰太湖尖,海拔734米。
台州境内平原以海积平原为主,遍布台州东部沿海,北起三门南至玉环均有分布,以温黄平原最大,椒北平原次之。温黄平原位于椒江、路桥、温岭东部、黄岩东部,椒江口南岸,是现台州市府椒江所在地,也是浙江省第三大平原。除个别陆屿孤丘外,海拔均在10米以下,地形平坦,河流纵横。椒北平原位于临海东部、椒江口北岸,呈弯月形,海拔仅3米。
台州境内河流多短而急促,灵江为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发源于仙居与缙云交界的天堂尖,上游称为永安溪,至临海境内与始丰溪汇合后始称灵江,下游称为椒江,在椒江牛头山颈入海。台州境内盆地主要位于西部山脉之间,盆地内均间有孤丘分布。主要有三大盆地,暨天台盆地,仙居盆地,临海中部河谷盆地。
台州椒江河口冲、海积平原
台州市陆域面积9411平方千米。人口近600万。其中市区人口150万,民族主要为汉族,台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瓯越部族生息繁衍,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县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因境内天台山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行政公署建制,至1994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台州市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市政府驻地椒江区,为组合式滨海城市。
台州市主要河流为椒江,是台州人民的母亲河,椒江泛指台州境内灵江的一部分处于下游的出海口,入海口因其状如椒,故名“椒江”。它发源于浙江省仙居与缙云交界处的天堂尖,名永安溪。干流自仙居县天堂尖曲折向东至椒江牛头山颈入海,全长197.7公里,(另据最新的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公布数据,椒江河长202.00公里;流域面积6590.71平方公里)。沿途有灵江、永宁江、永安溪、始丰溪等干支流,流域面积6613平方公里。出海口两山夹峙,形似天然关隘,称海门,为浙江东南海防要塞、对外开放之门户。
http://s10/mw690/001B7R1izy6Ig65xXmhd9&690
椒江(灵江)干流为永安溪,永安溪长度141.3公里,流域面积为2704平方公里,灵江主要支流始丰溪发源于大盘山主峰,长度134.2公里,流域面积1609.4平方公里,永安溪和始丰溪汇合后称灵江,灵江长度44.7公里,流域面积为1058平方公里。椒江沿岸土壤肥沃,经济发达。但上游多高山,下游为地势平坦的浙江省第三大(冲积)平原(温黄平原)。椒江属于山溪性河流,年平均流量为122立方米/秒,平均涨潮流量为8739立方米/秒,平均涨落流量为6420立方米/秒。椒江水系年平均入海径流量有51.7亿立方米,最大年达101.1亿立方米,最小年为31.6亿立方米,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5-6千克。
台州的平原主要包括椒江冲积形成的河谷平原与海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全市70%以上人口与耕地分布在平原地区。冲积平原主要分布河流中下游两岸,较大者有始丰溪畔的天台河谷平原,永安溪畔的仙居、白水洋、张家渡河谷平原,灵江沿岸的临海大田、城郊平原与涌泉平原,永宁江畔的头陀、澄江平原等。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的东南与东部沿海,以椒江入海口南北的温黄、椒北平原最为宽广。椒江口以北,自章安、杜桥至上盘、东洋,呈弯月形地带,称椒北于原。椒江以南至松门地区,为浙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的温黄平原。平原上,除散落大小不等的陆屿孤丘外,海拔高程均在l0米以下,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密布,呈水乡泽国风貌,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温黄平原和椒北平原。
1、温黄平原
温黄平原属于冲、海积平原,是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浙江省第三大平原(仅次于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因黄岩和温岭而得名。位于浙江中部沿海,隘顽湾以北,椒江河口以南,西与括苍山东麓相接;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东部和东南部濒临东海,温黄平原总面积236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1.4万亩(其中水田87万亩),柑桔等经济园林35.53万亩,总人口260.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2.21万,农村人口127.36万。分属台州市的温岭、黄岩、路桥、椒江及临海5个市(区),是台州市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河柑橘生产基地,主要有永宁江(流域面积889.8
平方公里)和金清港(流域面积1172.6平方公里)两大水系。
温黄平原东南濒海,西北与丘陵地毗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北、西南与括苍、北雁荡山等山脉相接,多高山峻岭,东部平原呈南北向展布,地势低平,海拔高度一般为2-4米,以海积平原为主,平原北部的黄岩、椒江主城区地势略高,大多数在3米以上,沿海平原由滩涂逐级围垦而成,高程自3米往东逐渐递减,温黄平原东部沿海在建及围垦区涂面宽阔,高程均在-2-2米,呈西高东低呈缓坡状向大海延伸。
温黄平原在泽国一带最低洼,属海沉积而成。海岸即为堤岸,挖土筑堤,堤内即为渠,平原地形平坦,一般平行海岸的堤和渠有2~3道,再向内的堤蜕变为路,东西向河渠平均200~300米一条,南北向河渠平均500~1000米一条,河宽20~40米,水深1~2米,再向内2~4公里纵深地区纵横交错成水网稻田地。4~11月间积水,越野困难。土质多为灰色碱性土和青紫粘土,部分为沙土,可塑。居民地呈村落式,房屋砖木结构和散列式分布,附近植竹、木、杂林。海门、路桥以西为大片连绵的桔林,高2~4米,十分茂密,极利隐蔽。乡村道路1~1.5米宽石板路较多,贯通集镇。温黄平原北与宁波接壤,南与温州相连,是浙东南最富庶之地;海岸正面海域宽阔,水深,距岸约50公里,分布着大陈列岛、东矶列岛、渔山列岛,是海岸防御的屏障。
温黄平原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是台州地区最富庶之地;台州湾、隘顽湾海域宽阔,水深,利于组织登陆作战,是浙江中部主要战役方向,军事地位重要。温黄平原利用台州市约1/4
的土地, 1/2 的人口,却创造了台州市近70%的国民生产总值,
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温黄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467.2 mm,
但时空分布不均, 台风雨是形成流域大洪水的主要因素。
2、椒北平原
椒北平原位于椒江口以北,自章安、杜桥至上盘、东洋,呈弯月形地带,由椒北与桃渚平原组成,合称为椒北平原,区域面积50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总面积2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3%,椒北与桃渚平原位于临海东部,南临椒江及台州湾,北接三门县坡坝港,西靠临海市桐峙山,东临东海。其中椒北平原居南,面积292平方公里,椒渚平原居北,面积208平方公里,两个平原以小山相分,有河道相通,建水闸相隔。桃渚平原地面高程比椒北平原低0.6~0.8m,均为牛头山水库灌区。
椒北平原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8%,山区123平方公里,占42%,平原地面高程2.8~3.2m,较低洼的是沿海围区,地面约高程约2.5m。平原河流纵横交叉,大多发源于西北山区,自北向南注入椒江及台州湾,主要水系龙溪,发源于桐峙山新屋村东流龙王堂后南下,经溪口水库调蓄后,流至梓林,由章安回浦闸和华景闸排入椒江。其他水流分别从黄礁闸,百家王闸入椒江,从陶江闸、松浦闸、杜下浦闸及达岛闸出海。
桃渚平原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00平方公里,占48%,山区108平方公里,占52%。平原地区高程在2.2~2.4m,最低地区1.8m。平原河流向西向东入海,主要水系有洞港水系,发源于大岭山和长大山,有北涧、山场两小支流在荷花塘会合后称洞港。经下山村洞港闸入东海。主流长20km,干流长9km,河宽30~50m。另一条为桃渚港,发源于西北部的白岩山,称雉溪。与来自桃渚镇的支流会合后称桃渚港,上游溪流短急,下游为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纵横交叉,降雨后,一部分洪涝水经天德闸、人民闸及和平闸由洞港出海,另一部分水经蒲兰头闸由红脚岩闸出海。
椒北、桃渚平原共有人口48.9万人,耕地25.93万亩(其中水田17.81万亩,旱土8.12万亩)是临海市、椒江区的主要粮产区。台州电厂位于椒北平原前所镇,是浙江省的能源基地之一,装机135万千瓦。工业产值12.35亿元,农业作物有水稻、柑桔、棉花属经济发达区。
台州沿海椒江河口平原是我国东南沿海小平原之一,和中国众多的东南沿海小平原形成历史原由有相同的基理。由椒江、永宁江\金清河和海水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但是,远古时代的台州并没有沿海平原。由于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这条椒江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临海的沿江镇、涌泉镇一带。据潘明友等撰写的《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称,冰川后期(距今6000--7000年),“椒江的河口,沦为溺谷或海湾,平原地区一片汪洋,……其后海水后退,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终于形成低洼的湾内淤积平原”。古代,台州属于东瓯的范围,“瓯居海中”,温黄平原上的一些山成为海中岛屿,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波浪直拍山前。由于受此影响,台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都分布在离海较远、高程达五六十米的山坪上,而且距离今天最早的只有3000--4000多年。
古时台州地区气候温和,有山海环绕,溪谷相间,为平原山丘腹地,境内大多为海冲积平原,在历史漫长的演变成陆过程中,椒江河口南北两岸的温黄平原和椒北平原一直处于不断淤涨状态,在商代已处于湖沼泽地。春秋至战国时期,丘岗地带,山麓前沿有大片地土与湖泊群出现。距今3-5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依山傍水的山麓地带,开始有原始的山越土著居民栖息和活动。他们聚居于山坡丘陵地带,从事原始农耕、采集与捕捞。后随着海退的加快,先民们逐步的向东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进行劳作与开发。此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今天的沿海平原。修建海塘是平原成陆的重要一环,而今天平原上广泛分布的塘河源于古代的海塘。
起于黄岩黄土岭,收于温岭大溪岭,南北弯曲连绵四十多公里的“温黄平原”;号称浙江第三大平原。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又夹杂于浙东南崇山竣林中能有如此一片广漠平地,尤其显得神奇和珍贵。好一个天地间的乾坤沃土,沃野平畴,一望无涯,山海环绕,饭稻鱼羹,渔盐之利,土地富饶,稻谷飘香。这里,山已悄然退出,不再是主题,取而代之为田野。南北走向的国道,依山修筑于温黄平原间,西面纵伸有限,行不多远总为大山所阻隔,俨然是一道天然屏障。路东却是一片原野,任君极目;间或有山突兀于其间,但也至多点缀而已!愈向东行愈平坦,一直延伸直至平坦如镜的东海。那广阔无垠的洋面岂只是一个“平”字了得!!
时光流失,沧海桑田,千百年以来,只要翻翻如今台州的沿海各县《县志.大事纪》,几千年时光,水涝、海溢、干旱及开河、建陡、筑埭、修海堤等灾异、治水利的史条,占很大篇幅。“温黄平原”除了海退,靠河水冲刷堆积泥沙而部分而形成外,主要是靠这里的劳动人民的无数双满是老茧又为寒风开裂的粗手,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垒泥巴成海堤,挡海水于外逐代围垦,这片土地从海洋中“浮出”并捞抢过来的。随着台州先民的辛勤劳作与开发,修建与构筑的多个海塘、堤坝,椒江南北滩涂岸逐渐成陆后,椒江河口转逐渐外移,而形成现在的南大北小的河口冲、海积平原暨温黄平原和椒北平原。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