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及威惠庙的由来
据《福建宗教史》载:开漳圣王,又称圣王、圣王公、陈圣王。陈元光.字廷炬,光州始固人。庸总章二年(669年),随父玉钤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入闽。父卒,代领其众,在他的努力下。唐军荡平了地方势力,开拓了漳州。陈元光在漳州,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由于陈元光对开拓漳州的贡献,他被漳州府所属各地普遍信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敕封陈元光庙为“威惠庙”。
陈元光的事迹和神庙,《福建通志》、《漳州府志》和闽南各县的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另据《福建民间信仰源流》载:由于陈元光在民间信仰中威信很高,官民对他的祭祀一直未断。宋人说:“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血未尝一日干也.”
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也把陈元光列入政府祭祀中,在漳州,光绪版本的《漳州府志》还有祭祀陈元光的祭文.闽南一带陈元光的庙宇,以漳州的漳浦最多。全县约有102座.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张兆基写的《闽南“陈元光神系”庙宇及崇祀习俗初考》一文,还说到:“陈元光的夫人和女儿都被视为神祗,漳浦有祭祀陈元光夫人及其女儿的庙宇13座。这样,漳州民间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陈元光神系”。
在福建省道教协会主办的《福建道教》杂志还介绍,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路边村威惠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六百年历史,一直盛传着“路边威惠庙,水出石莲花”。威惠庙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石莲花转动则出水,更是“世界一绝”,“引起海内外宾客的浓厚兴趣”。印尼、新加坡侨胞与港、澳、台胞,也曾先后到威惠庙揭彩庆贺或捐资修葺,并开展文化交流,联结情谊。漳州民间每一年元宵节,还举办盛大的赛神活动;农历二月十五,是陈元光的生日;四月十四是他的封王纪念日;十一月初五是他的忌日。这四个节日,各庙都举行了轮流祭祀活动,把信仰陈元光活动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这种活动直接影响到各地。
藻溪镇“陈府信仰”的有关背景
解放前.藻溪是交通要塞,是马站六个乡镇和矾山部分乡镇通往平阳县城的必经之路;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矾矿的一大部分明矾,用人力经过南宋和昌禅两地运往藻溪,由藻溪埠头下水运往鳌江转发祖国各地。这样,藻溪就成了旧时明矾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如今很多老人还能回忆起挑“藻溪矾”的情景。现在的藻溪老街,还保留着二座始建于民国年问的欧式建筑物,足以印证过去藻溪的繁华。
藻溪镇的大多数人讲闽南话,除了小心烊有一部分姓蓝的畲族人聚居之外,汉族占绝大多数。本镇主要姓氏为陈、章、黄、林、周、郑等等。
原平阳县(包括现苍南)人的先祖,大多数是明清年间自闽南迁移来的,陈姓也不例外。藻溪镇陈氏又是最有影响的望族之一,陈氏的祖先从闽南迁移到浙南时,也把闽南最有影响的“陈元光信仰,带到了浙南,并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希望自己和子孙也像他们的祖先一样,能够艰苦创业,光宗耀祖。

藻溪陈府庙的祭祀活动
据藻溪镇菜市街83岁的老人萧可金说,相传早在清朝初期,每一年都有这种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的时间是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的,直到正月十五晚“元宵吃福”,摘了灯球之后才结束。
他还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元宵节,陈府庙的祭祀活动比现在热闹得多。主要有下面几项内容:
米塑 米塑制品年年排场。每一年省不了用糗糍做的大寿桃。这种大寿桃做的很大,有一人多高。寿桃中有做成八仙的,有做成戏曲人物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我看见师傅用糜粢做猴子。猴子的模样做成了,在上面撒旱烟丝。黄黄的旱烟丝多像猴毛呀!动物不但有猴子,还有很多飞禽走兽,个个样子逼真。他们抬出的各种供品分类摆在八仙桌上,八仙桌上还搭起很美很美的小彩台。
做大戏 以前的陈府庙在元宵前后还要做大戏。有做五天的,有做七天的,最少也做三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神庙的神座中得到验证,因为神座的大边,还专门供着戏神“田都元帅”的塑像。
灯彩 庙中挂着各种各样的彩灯,凡是没有子嗣的夫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还要到陈府庙来摘个灯球回家。若是当年有了儿子,明年的元宵节这户人家就会来这里还愿。
祭祀 除了有“四社”(“社”是古时祭土地神的民间小单位,相当于大的自然村)的人,每年会杀猪宰羊祭祀.还有上一年曾在这里许愿的人,都会来还愿。做大生意的商贾。如果上年许的愿多,还的也就多。
做福 每一年活动之后,到元宵这一天.这“四社”的人,要在这里会餐,所用的钱,由“宫众”支出。
跳大神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我们这一带的封建迷信活动是很厉害的。不少人借这个时节捞一把,说自己是某某神仙附体.装神弄鬼骗人,有的给人看病,有的给人看风水等。当然,现在的人已不信这一套了,跳大神自然没有了市场。
我们看到的今年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情景和老人所说当年的盛况不大一样,少了很多项目。大戏和灯彩活动已经没有了.只是祭祀的内容还是与他说的基本一致。现在把祭祀的内容介绍如下:
(一)活动人员组织。“四社”中,愿意养神猪的人,在元宵节晚上.要到陈府庙h茭杯,每社定出养猪(当地也叫“摆殿猪”)的户主.并在“四社”中产生一个“福头”。“福头”负责陈府庙全年的全面工作。近年来“福头”轮着做,如果今年谁当“福头”,明年谁就排最后了。
(二)“摆殿猪”的饲养。元宵节确定“四社”养猪的户主之后.其户主就要去选一只比较满意的猪仔饲养。俗话说“敬猪如敬神”,说的就是饲养“神猪”的情况。与养其它的猪相比,要特别留心,饲养期间不让猪走过竹竿下(农村用来晾衣服的),或走过“脏”地方,要给它吃最好的饲料,故此猪也长得特别快,特别肥。
(三)摆殿”前的化妆打扮。“神猪”宰杀之后,要经过一番打扮才能抬到庙中敬神。先用开水烫猪刮毛,除了在猪脖子后面留下一块约二十公分长的猪毛和尾巴的猪毛不动之外,其它部位的猪毛刮得十分干净。神猪剖腹处理之后,将肝、肺、心三项挂在猪脖子下面。然后在猪耳朵上挂上“金耳环”(篾条外面扎金纸),在猪脖子挂上“金项链”(与耳环材料一样)。猪嘴巴上还紧紧地塞进一个柚子,意为“大吉大利”。柚子上面插上香、蜡烛。
(四)上殿前的祭品排列。农历正月十四日下午约二时许,四户人家代表“四社”,抬着所有的供品,在藻溪镇电影院门口排队集中。今年是第四社(章国卿)当“福头”。“福头”的四桌供品排在最前面,第一桌是五谷盒,第二桌是鸡鹅.第三桌是全羊,第四桌是全猪;第五桌是一对大蜡烛.第六桌是五谷盒,第七桌是全猪;第八桌是一对大蜡烛,第九桌是五谷盒,第十桌是全猪;第十一桌是一对大蜡烛,第十二桌是五谷盒,第十三桌是全猪。
这些祭品摆设在红色的八仙桌上,祭品与桌子之间用绳子加固,然后每桌用专门“轿杠”抬。比较重的猪.由四个青壮年抬,有时还有人在旁边扶着,或在途中调换;其它装着比较轻的祭品的桌子由两个人抬着。
农历十四日下午三时许,队伍集结完毕后,乐队开路.二三十名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抬着十三条桌的祭品,从藻溪电影院出发,经过藻溪镇老街道,徐徐向东北面山边陈府庙走去.民间自行组织的队伍井然有序,沿途鸣炮奏乐,非常热闹。
在陈府庙中.陈元光的神像端坐在正殿中央,神像左右还有杨府、袁府的神位,俗称“杨袁陈三府”。“杨”指的是“杨府爷”,“陈”指的是“陈元光”,“袁”指的是与杨府爷有关的陶山白袁相公。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回到闽南问“陈元光”的神庙时.也许让他们搞不清楚,“陈老爷”是谁?“老爷”是浙南闽东特别是温州地区对神灵的普遍叫法。温州地区不论是讲温州话还是讲闽南话的,都喜欢在神灵的姓氏之后,冠上一个“爷”字。如杨府爷、白马爷、晏公爷、五显爷、九使爷等。避免直呼其名。以表示尊称。因为苍南县的陈氏大多数从闽南迁入。所以陈府庙的“陈老爷”,无疑就是“陈元光”。
藻溪的陈元光信仰规模虽不如闽南漳州一带,但有自己的特色:苍南一带神庙的密度也不如闽南漳州,但苍南县矾山的陈老爷庙香火却十分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陈府”的子孙代表着来自闽南的移民.那么“杨府”、“袁府”的子孙无疑代表着温州当地的先民。直至现在,当地的百姓能共同祭祀“杨袁陈”三府,这就是浙闽两省“移民和当地先民”“和谐相处”最有力的见证了。
民间庙会活动.可取的是民间自发的一年一度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太平的一次民俗文化活动。因为“庙祭”在中原地带已绝迹,它还是古民俗活动的“活化石”更可贵的是,这些活动已不再有跳大神和其它宗族活动。它有着闽越文化、移民文化、姓氏文化的多重积淀,颇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