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名人、名臣
--记历史上麻步盖竹及杰出人物
文:光明人家
2010-12-06
麻步镇全景
序 言
人们常说道某个地方有名及名人辈出之地,人杰地灵,或地灵人杰就是一句很好的概括,名人是个无形的资源,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当代名人,现在的人们都趋之若鹜,各地纷纷打名人牌,名人开路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好不热闹。各地因此都不遗余力的大力发掘自己的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大凡去过永嘉楠溪江旅游的朋友基本上应该都去过苍坡村,那是一个历史名村,位于岩头镇北面仙清公路西侧,为李姓聚居之地。始建于公元955年,原名苍墩。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经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村庄是按五行风水说,依"文房四宝"布局重建村落。1991年苍坡村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苍坡村是幸运的,他掩藏在大山深处800多年保存完好,后被人发现而大放光彩。可是有些历史上的名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就如下面所述的鳌江流域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却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麻步盖竹村。
历史上的名村
麻步镇位于平阳县中部,地跨鳌江中游两岸,是一个三面为低山丘陵环绕的河谷平原,镇域东近钱仓镇,西邻水头镇,南傍萧江镇,北接鹤溪镇。这里原是鳌江水道重要江埠之一,筑有埠头,“埠”本作“步”,故名鳌步。后因盛产络麻,改称今名。这里水势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河道纵横,气候温和湿润。镇内有宋建东山书院、清嘉庆年间建的鳌步书院等历史遗存。
该镇位于57省道旁一个名叫盖竹的地方,临山而筑、貌似普通的村庄,却藏着诸多有待解读的人与事——
在宋代,公元1139年至1271年的百余年间,这里曾经出了文、武进士等科举及第者超过30人,其中状元有2人,此地甚至有“盖竹派冠冕至盛科甲连登”的说法;
理学大家朱熹、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永嘉名士张天英等名流都曾涉足此处并留下诗作;
这里还是如今被福建长乐人民奉为骄傲的爱国民族英雄林起鳌(平定黄万石叛乱、抗击元兵入侵、迎立南宋恭帝登基于福州)的祖籍地;拥有如此多的历史名人出生之地的盖竹应该可称为“名村”
。
有诗曰: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
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
又曰:浩荡鸥盟久未寒,征骖聊比驻江干。
何时买得渔舟就,乞与人间画里看。
这两首诗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诗作,描写的是南宋时温州府内鳌江上的景色。鳌江在西晋建县时称始阳江,旋改名横阳江,又称钱仓江,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因海水涨潮时,江口的波涛状如巨鳌负山,故名之为鳌江。
鳌江绵亘数百里,流经平阳县西南二十里余处,有一盖竹山,高千丈,周四十三里山。盖竹山上,上有龙湫,烟雾缭绕;下有漱玉泉,水极清冽。旷野乱石间有一巨石,镌“洞门锁钥”四字,径约10余厘米,即古盖竹洞天遗址。就在这盖竹山下,有一个盖竹村,村落朝南,聚族而居着数十户林氏村民。
盖竹村前有条新桥河,源自盖竹山北麓狼峰山下章溪,蜿蜒流经盖竹村后,流入鳌江。在新桥河和鳌江之间这块冲积平原,是东向温州府、北去临安府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游人、商客常常在此歇脚、备货,渐成兴旺的商埠。因为商埠多是经营麻、布、锦等纺织品,因而这个商埠便被称之麻埠。
新桥河上有五座七板三孔石拱桥,连接着盖竹村和麻埠。过了石拱桥,就会看到盖竹村口巍峨着一座五桥门大楼。门楼之后,则是十七、八座依盖竹山势而建五进四天井式的府第。仔细看这一座座的府第,就会发现这些府第其实都是围绕着两座三进二天井的建筑而建。这两座三进二天井的建筑一为五显庙,一为林氏祠堂,并排而建,静静的卧在各个府底之间,显得异常庄严和神秘。
这是一篇小说中对宋代盖竹村景色的描写,可惜我们今天的人无一可得见,这是因为在明朝洪武8年间发生的一次“山崩地裂”中给毁得一干二净……
据平阳县萧江镇前村《林氏宗谱》(民国丁巳年重修)中《前村林氏原由》一文记载称:“明洪武八年,飓风怒潮,山崩地裂,盖竹祖基伤坏。”
“盖竹”原是平阳县一个古老的地名。始见于宋•朱熹《《过盖竹二首》:“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干。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想必朱熹末来盖竹之先,对盖竹早有耳闻,因此他在“江边的小楼上,把楼前的山峰,一遍又一遍的细看。”诗中的“行藏”有出处、来历之义,关于盖竹山有什么出处、来历?历代《县志》及名人诗文,倒有很多记载。如:
《乾隆志•山川》“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有黑白二岩对峙。又有华盖峰、龙湫、漱玉泉、醉翁岩。”
《民国县志》卷三、地舆志三:“……盖竹山有黑白二岩对峙,又有华盖峰、醉翁岩。有潭曰盖竹潭,山下有李家井、漱玉泉,水极清冽,其上亦有龙湫。宋时林氏世居于此,一石在旷野中,镌“洞门钥匙”四字,盖即“古盖竹洞天”遗址也。”
宋、王十朋《醉翁岩》:“两石如醉翁格清,兀然相待坐岩扃。啼春山鸟自相劝,满地落花犹末醒。”
元、张天启《游盖竹山诗》:“幽幽亭馆碧山中,老木寒泉一径通。华盖影高千古月,竹林香远半天风。珮鸣晓洞逢仙子,酒洒芳樽忆醉翁。明日游人各南北,琼楼清宴几时同。”
读以上资料,可见“古盖竹”以盖竹山而名。山上不但竹林茂密,而且名胜众多,在宋元时就很闻名,并召来当时许多名人的腊屐,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美丽的诗篇。
今天麻步镇尚有盖竹村,它位于镇东北二公里,这与《乾隆、平阳县志》:“二十都:盖竹、新洋、郑岙、茅步(麻步)。”的区划疆里相近,《平阳地名志》遂把它定为“宋时此处竹林荫翳,覆盖村庄。”的古盖竹。但是,他不是历史上名人辈出古盖竹之地,现在的盖竹村后山并不高,虽然绿竹连山,但无华盖、龙潭、醉翁岩等名胜可揽。离此二里许,有沿口,村居古老,并有昔时的古道越岭至梅溪。古道口的东山寺,始建于唐乾宁间(公元894~898年),山上尚有“龙潭背”、“和尚垟”、“渔池”之地名,倒有几分“古盖竹”的踪影。然而现实是此“盖竹”却不是彼“盖竹”了!!
历史上的名人
说起盖竹,这个老平阳县一个以盖竹山为名的古村落,在古人诗文、志谱中,屡有所见。如朱熹《过盖竹二首》:“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箇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家。朱熹来盖竹,与盖竹林氏不无关系。据周喟《南雁荡山志》载:“林氏在平阳不一族,而泗溪、盖竹二林氏读书山中,往往见于前《志》焉。盖竹之林氏,自名箴者起,箴卒葬华盖山(今名尖山,在和尚垟)。林拱辰、林千之、林起鳌皆其裔。元、明时,子孙散处乡闾数百家,林陞于祠前为学,聘乡人之贤者为师,使族人弟子受学焉。”
盖竹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是因为居住在此地的林氏家族科举的辉煌,盖竹林姓,世居平阳偏远的山区,却是书香之家。宋时有多人在朝廷做官。如,林拱辰,字岩起,居平阳盖竹。宋淳熙八年(1181)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杨州、婺州知府等。其弟林应辰,字渭起,淳熙五年(1178)进士。监尚书六部门,著有《易说》、《龙岗楚辞说》、《离骚章分段释》等书。其后人林千之(1228—?),字起岩,居盖竹。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武进士,后换文于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第。曾任南康军江阴教授,连江丞、国子正、嘉兴通判、枢密院编修等职,宋亡,隐居盖竹山。家藏经藉、法帖甚多,又精于鉴赏,颇为当时名士推崇。旧府志、县志上,有名、有传的,光在宋朝,还有,林景熙、林熙载、林槱、林应龙、林起鳌等,不可胜数。王十朋、张天英均到过盖竹,并留有诗。这与林氏子孙,官贵学显,交游广达有关。
据乾隆辛亥年重修的《林氏宗谱·盖竹派历代仕宦录》中的记载统计,在宋朝绍兴巳未年(即公元1139年)至宋咸淳辛未(即公元1271年)的百余年间,这里曾经出的文、武进士及其他官职的超过30人,其中文状元林时中、武状元林梦新(宋绍定五年壬辰科廷对第一)、武榜眼林景衡(宋宁宗嘉定七年廷对第二)、武探花林武子(宋宁宗开禧元年廷对第三);位列文官五品的有吏部侍郎林拱辰、南剑州知州林起鳌、枢密院编修的林千之等三人。
当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土一块“宋林三朝请墓”的碑刻。该三位“朝请大夫”在《盖竹派历代仕宦录》得到具体落实。据该名录中显示,林伯常,宋敕赠朝请大夫(南宋孝宗以后的文官阶,从五品);林应辰,宋淳熙八年同兄登状元黄田榜进士,官升朝请大夫;林起鳌,南宋朝请大夫。平阳先贤林俊先生生前由于未见该谱牒,以林拱辰、林起鳌、林千之等三人因官职“皆在文官五品以上”为由,将他们定性为朝请大夫。
据书载,宋时所建在盖竹的“东山书院”,处于两山夹抱的一个小峡谷里,后有靠山,前有案山,山环水抱,环境幽静,不难想象当年这里极目绿意盎然,静处流水叮咚鸟语清脆,书院上空书声琅琅,那是怎样惬意美妙的一个情境!其所在的位置与地形,可谓盖竹的缩微版。特别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的故里苍南繁枝的林坳,简直成了一个现存的模版——车子沿着山边的小道行驶,弯道频频,步移景换,逢山开道,逢水架桥,进入两山对峙犹如一道山门后,再次拐弯才进入一个小山坳,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有如乡间拂面而来的轻风般令人心荡神怡。
这是个极为宜居的佳境。有关研究人士对此解释称,林氏的这种选址风格符合早先迁入闽中、后又迁至长溪赤岸、旋又落籍浙南一带的先人“聚族传家”的堪舆惯例。加上当时一些名流的驻足讲学,则为当年的盖竹人才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朱熹、王十朋、张天英等人,当年都曾涉足盖竹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不朽的诗作。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为林家子孙贤良辈出提供了智力支撑。
林景熙在元大德戊申端阳日作《济南郡族谱旧序》时这样写道:吾始祖仲夫公,于后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于平之泗溪。既而昌炽,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继分金竹坑、林坳、林土羊、宋埠、花园若干处,振振绳绳,绵绵蜇蜇,其纡金系紫,佩玉扬镳,工翰墨、精吟咏、效忠良、守节义者,后先相映,代不乏人。旧谱所载,麟麟炳炳,其嘉言懿行,皆可法可则,诚吾子孙百世之至宝也。
关于曾经的辉煌,记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明代的林升《前村林氏原由》一文:“
……世业诗书,为显仕号豪族,别姓皆不及也。宋朝冠盖耀闾里,江南派出武将,长林派出殿前太蔚(尉),盖竹派冠冕至盛,科甲连登。元朝仕宦奕世至大。”林升系盖竹林氏族人。根据林氏族谱的说法,他于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由荐举入仕,后来官至刑部主事,四川左参政(从三品)。
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曾在《平阳林氏祠学记》一文中写道:“……初,林氏之居盖竹,……其十二世孙元阳江县尹淳,惧其愈远而不知所自出也,欲立祠于墓而未果。……其(淳)子今刑部主事升,遂作祠奉(竹字头+感)之主,朔望必谒,岁时必祭,皆率一族之人以从事。祠后为斋,曰思孝,以会其族人。……即祠之前为学,聘乡人之贤者为师,使族人子弟就学焉……林氏之嗣人……苟不能过于他族之人,岂不负升之望哉!”据文章显示,祠学中还供有林拱辰、林起鳌、林千之、朱熹及林升父亲的神位。
掀开历史上盖竹科举的辉煌,人才辈出现象令今天的人们震惊不已!!这些可是我们鳌江流域历史上有关史书县志上所真实记录有名有姓的历史名人,我们应该要好好去发掘、珍惜!!!
往事飞越千百年,尔今又换了人间,盖竹昔日的辉煌早已随着奔流不息的鳌江水滚滚东去,历史的脚步匆匆而去丝毫不会停留.......


长乐市文武砂镇洽屿村的林起鳌纪念馆
历史上的名臣
在有关历史记载上,鳌江流域的平阳、苍南的人口基本上是属于移民居多,主要还是在五代以后,以福建移民居多。宋时,闽民迁平阳最多。尤其南宋乾道二年浙南沿海遭特大海溢,“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温州郡守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大批闽民陆续迁平。这在有关史志、谱牒,墓志等均有所记载。
元明清各朝,闽民迁平人日记载仍不绝于史其中有避王朝更替之乱,避倭寇之乱和清初“迁界”等等:清末开埠后,亦有闽民来平经商占籍。大量闽民迁平阳,闽民大量迁入,增补了平阳户籍,提供了大批劳动人手,并成为老平阳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平阳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闽民及其后裔,共同推动着平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平阳这块历史上曾是地广人稀的东南沃土得到开发与利用,并共同创造出今天鳌江流域的繁荣与昌盛。直到今天,苍南和平阳说闽南话的人口达100万之多。
陈、林两大姓是鳌江流域最主要的大姓氏之一,俗话有“陈、林天下占一半”之说。陈氏在宋代的老平阳也是个名门望族,林氏也同样兴盛发达。据林景熙在元大德戊申端阳日作《济南郡族谱旧序》中证实,其祖先就来自闽之长溪徙于平之泗溪。既而昌炽,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继分金竹坑、林坳、林土羊、宋埠、花园等地。
盖竹的林氏源来自福建,而有趣的是,也有回迁福建的“盖竹”人,那就是可被称为平阳籍南宋抗元“民族英雄”的一代名臣--林起鳌。
在有关宋史的记载里,南宋末期主要的抗元人物有文天祥、张世杰、陈文龙等,而实际上来自平阳盖竹的林起鳌也是个主要抗元人物,只不过被历史所掩盖达700多年未曾被人们发现摆了,今天我们这代人有必要去重新发掘其所做的英雄事迹及其杰出的贡献。
林起鳌的发现缘于福建省长乐市人民将祖籍盖竹的林起鳌与当地的南宋爱国民族英雄陈文龙相提并论,该市文武砂镇洽屿村中的林起鳌坟,虽在历史的野草堆里埋没700余年但代代相传。当地政府对此甚为关心,称一定要挖掘这份丰厚的民族精神遗产。
林起鳌是谁?他如何能与皇帝走得如此之近?究竟是他的哪些行为,令远在福建的人们对他如此敬重?
根据《宋史》、乾隆《杭州府志》、民国《平阳县志》、福建《南平县志》及林氏宗谱的记载,林起鳌,字孟连,平阳盖竹人,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历任仁和县知县、南剑州知州,兵部郎中(据顺治版《平阳县志》,为刑部郎中)。但关于他的生卒时间,至今没有定论,关于他的墓葬,更莫衷一是。
咸淳年间(1265~1274年),林起鳌任仁和县知县。当年该县系临安府直接管辖的两个县之一(另为钱塘县)。林起鳌直接担负着保卫南宋政权的职责。德祐年间(1275~1276年),林担任南剑州知州一职。南剑州即现在的南平市,其建制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当年统领剑浦、将乐、尤溪、沙县、顺昌等五县,有“为闽北一都会,尤为兵权谋家所必争”(文天祥语)。
1276年初,元兵进逼临安府,南宋皇帝赵显投降。1276年3月,江西制置使黄万石投降元朝。由于他曾经当过福建漕使,因而想把整个福建降元邀功。林起鳌闻知此事后毅然起兵,英勇奋战,赶走了叛贼黄万石,与文天祥一起迎立益王赵昰称帝于福州,并招降了黄万石手下的多名将士,使抗元实力有所增强。同时,林起鳌明白南剑州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提议对南剑州要以重兵扼守,以阻止元军水陆并进攻陷福州。然而,军事实力强大的元兵在元大将董文炳的率领下,于1276年12月攻破了南剑州,南宋的小皇帝在急忙逃往泉州后又逃亡广州,最后跳海而死,南宋也随之灭亡。
从此,历史上除了一句“……宋末诸臣……其终不可考者甚多……有言从死二王者”(摘自民国版《平阳县志·人物志四》)外,再也没有了林起鳌的相关记载。在正史《续资治通鉴》、《宋史纪事本末》等相关史料中对林起鳌生平的记述基本的模式为“帝赵昰航海走……,起鳌……不知所终。”


《民国平阳县志》里的林起鳌传 苍南八丈林氏宗谱里的林起鳌小传
然而据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后发现,由于当时权臣蒲寿庚的作乱,林起鳌未能随同皇帝赵昰一起南下泉州;同时,要想让一位起兵抗元者在元朝残暴统治导致的兵荒马乱中,安全回到家乡浙江平阳,其可能性极为渺茫。进退两难的林起鳌百般无奈之下,只得就地隐避于福建长乐洽屿村(福建长乐《洽屿林氏宗谱》),一方面躲避元朝残酷的追杀,另一方面也等待南去皇帝的归来。如同颓败的南宋政权一样,南去的赵昰皇帝一去不复返。因此认为,洽屿村正是当年福州南下广州的必经水路。估计林起鳌就隐居在此,等候南去的皇帝归来。结果,而这一隐避,就是漫长的700多年。林起鳌就这样成了洽屿村林氏的开基始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名臣文天祥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那些忠臣杀身取义的人生信念。中国历代文人君子特别推崇做人的"节操",因而出现了一些在国家危亡之际,"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臣子,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民族精神的体现。
隐居福建长乐洽屿村后,林起鳌始终不忘南宋山河,这让我们想起了他留在《全宋诗》里的一首七律:“直节槃槃古树平,纲常山重一身轻。历陈高庙神灵语,愿法周公日月更。飞雾堕鸢迁客憾,漏泉疏爵大君明。百年富贵端能几,天壤无穷独令名。”“愿法周公日月更”,林起鳌是想和周公一样救王室于危难,扶社稷于将倾,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而只能让他“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林起鳌严以律己,不仅自己终身不仕元朝,而且告诫洽屿村后世子孙也要守节不仕,因此洽屿村一直到了林起鳌过世后100多年,才有一个子孙在明宣德年间担任了延平府南平县教授。终元一朝,洽屿村并无一个林氏子孙做官。这,正是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林起鳌的高风亮节,可敬可佩!
历朝历代,每当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血肉之躯同敌人作殊死搏斗的人常常被视作"英雄"。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惊天地、泣鬼神”恰是他们在战场上杀敌战死的最好写照。像南宋的名臣岳飞、文天祥、陆秀夫等人。
热血洒疆场、丹心昭日月—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名臣英雄固然使人肃然起敬,但是那些未曾被发现,淹没于史书上的无名英雄也同样让人值得怀念,林起鳌就是这样的无名英雄。我们扪心试问,鳌江流域(老平阳)历史上这样的英雄人物能有几个??
而史书上所记载的都是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但是我们要知道,由于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立场不同或有意掩盖真相,史书所记载的也是不一定全面和正确的。
后话:
宋代是鳌江流域(老平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南宋,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带来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终宋一朝,平阳不仅出了14名武状元,众多武进士,还出了2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单老平阳一县,在《宋史》中有立传的,就有陈桶,萧振,徐谊,王自中,朱熠等人。他们都是今天鳌江流域人民的骄傲。但是我们更有必要去发掘被历史上所遗忘的著名的抗元英雄南宋名臣--林起鳌
地方的历史创造者主体是人,因为有了人的延续与存在,这个地方才有了灵魂。历史文化名人是老平阳(鳌江流域)的精神遗产与精神动力,他们的独特品质陶冶着当代人,激励着后人。发挥鳌江流域历史名人效应需要一个重要的载体,南宋抗元英雄林起鳌就是最好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
“盖竹”这个历代曾经出了文、武进士等科举及第者超过30人,其中状元有2人的名人云集地方应该可称为老平阳历史上的名村,我们应该好好去珍惜和发掘它。历史上的名村、名人、名臣是个鳌江流域地方上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资源,今天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大家应该不会否认,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故为今用,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好好去发掘和利用身边鳌江流域历史上这一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资源,这也是对古人和杰出英雄人物的最好的纪念!!
----------------------------------------------------------------------------
- -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录:历史上名人有关盖竹的诗词
■宋、朱熹《过盖竹》二首
(一)
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
箇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
(二)
洁荡鸥盟久末寒,征骖聊此驻江干。
何时买得鱼舟就,乞与人间画里看。
■宋、王十朋《醉翁岩》
两石如醉翁格清,兀然相待坐岩扃。
啼春山鸟自相劝,满地落花犹末醒。
■宋、林景熙《寄林编修》
大雅凋零尚此翁,醉乡一笑寄无功。
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头落照空。
东鲁有书藏古壁,西湖无树挽春风。
巾车莫过青华北,城角吹愁送暮鸿。
注:林修编,即林千之,曾官居枢密院编修。
■元、张天英《游盖竹山》
幽幽亭馆碧山中,老木寒泉一径通。
华盖影高千古月,竹林香远半天风。
珮鸣晓洞逢仙子,酒洒芳樽忆醉翁。
明日游人各南北,琼楼清宴几时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