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半逗律”

(2011-08-17 10:13:17)
标签:

林庚

法国

半逗律

杂谈

分类: 格律体新诗理论

山中杂诗(七)

·也谈“半逗律”

“半逗律”是林庚先生引进的一条诗句(古诗)/诗行(新诗)结构的重大规律。这不但是他对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而且他也将其用于自己的 “九言体”新诗实践,取得成效。后来他又把这一理论推及十言的“五-五式”诗行。

半逗律起源于法国诗歌。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诗论奠基人波瓦洛在他用诗体写成的被推崇为古典主义诗典的《诗的艺术》中,提醒诗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半逗律”:

 

你只能贡献读者使他喜悦的东西。

对于诗的音律要求应该十分严厉:

“经常把你的诗句按意思分成两截,

 在每个半句后面要有适当的停歇。”

——引自程文博客

林庚即将这个原理用于中国诗歌,把一个诗句(古诗)/诗行(新诗)从中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如古诗的五言句是上三下二,七言是上四下三,至于四言当然是二-二结构;而新诗的九言行是五-四或四-五,而十言行则是五-五、六-四或四-六式结构,其中“六-四式”在我国曲艺和戏曲唱词中是广泛使用的。他是从古诗入手研究新诗行内结构的,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对于新诗的格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过,我们不宜把半逗律看做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就以古诗为例,半逗律很显然就不适用于三字句(不可分)、六字句(一般是二--二,如“古道-西风-瘦马”,“却道-绿肥-红瘦”),而十字句则是“三逗”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再说新诗,最适合运用半逗律的当是九言、十言的诗行,但是即便是九言、十言,因为白话比之文言有所不同,就灵活多变,不似古诗的五言、七言句那样具有确定性,似乎也没有必要规定必须采用上下两部分大致均分的方式(如九言行的三--三行式,就不能以半逗律划分)。至于其他的行式,十言以上就更为复杂,而五、七言行式又不宜如同古诗那样划分成两个部分(那样就成为民歌体或“新古诗”了)。

之所以作如上简单的分析,不是贬低半逗律的意义,而是指出半逗律的局限性,免得不分青红皂白,用半逗律去衡量、规范诗行,而形成偏差,产生疑惑,影响创作。试以我最新一首七言八行诗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听涛

天风从林梢走过

拨响绿海的涛声

我就像/一条小鱼

正在这/海底潜行

 

潜行在/深深海底

感受绿海的搏动

竟想变一只飞鱼

跃上碧蓝的天空

除三、四、五行是三-四结构,可以“上三下四”的半逗律视之,其他诗行就不符合半逗律,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去要求,甚至去“改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