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舞台剧:
内蒙古最新原创蒙古剧之一《黑缎子坎肩》
(2014-10-11 )
全区最新原创蒙古剧从2014年09月20日到9月24日连续五天在兴安盟图什业图文化宫会演。本次会演的蒙古剧分别是《黑缎子坎肩》、《蒙古象棋传说》、《黑骏马》、《敖包相会》、《那一片绿》等。
《黑缎子坎肩》

《黑缎子坎肩》,承办单位:乌审旗乌兰牧骑
编剧:哈达奇·刚
导演:斯琴高娃 乌兰 扎米扬
剧中人物:萨仁 库鹿格 库父 库母 萨母 库日乐
剧情简介:《黑缎子坎肩》,通过萨仁和库鹿格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展现了18世纪中叶鄂尔多斯西部地区人文历史,社会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两个普通牧民家庭的生存状态,人物命运和情感历程。全剧围绕一件黑缎子坎肩展开情节,以民歌《黑缎子坎肩》为主旋律,歌舞白相间,讲述一个回肠荡气的故事,让一般意义上的人生悲剧升华为价值观层面的心灵悲剧。给人以刻骨铭心的视觉冲击和情绪感染。
第一场:猎场之恋
草原上的秋季围猎叫秋狝(xin)。[1]今天是秋狝最后一天。猎场首领库鹿格结束狩猎满载猎获物往回走,遇到了在路边等候的恋人萨仁姑娘,沉浸在无以自拔的爱河之中。就在这时,库鹿格的父亲送来了官府的一道指令。
第二场 姻缘难断
两年后。
自从库鹿格当喇嘛之后,萨仁姑娘思念库鹿格,茶饭不思,夜不成寐,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萨仁的母亲看到女儿如此情形,心里非常难过,唱着凄婉的歌儿。
第三场 未了之情
三个月之后。
萨仁的命运终于有了新的归宿。可是这位旧情人的弟弟,比自己小一岁的库日乐,她能不能接受呢?翻过来说,库日乐能不能适应这个本来要做他嫂子的人的姐弟姻缘呢?下一步不知两位年轻人怎样才能加深感情,怎样才能顺利地建立家庭,走向婚姻殿堂呢?
第四场 破镜重圆
经过三个月的磨合,萨仁姑娘好不容易在感情上接受了库日乐,可是官府的一纸命令,让库日乐当兵去了。萨仁再次陷入了对有婚约之人的期待之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萨仁又一次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心灵的摧残。库日乐牺牲在战场上,马鞍子在,黑缎子坎肩也在,但人已故。坎肩是贯穿全剧的主线,
第五场 新婚之夜
婚礼的日子转眼就到了。双方家庭召集亲戚朋友举行了一个非常体面的婚礼。就这样,两位新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成亲,变成了夫妻。
观看指数: 五星
评价语:《黑缎子坎肩》,由鄂尔多斯籍著名文艺评论家、编剧哈达奇•刚编辑。他从家乡鄂尔多斯的民歌取材,将其改编成了歌舞剧。本剧共五场,每一场以旁白形式介绍大致内容。对话较少,不过故事性较强,再加上凄美感人的音乐和演员淋漓尽致地演绎,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此次会演让笔者想到八九十年代一度引起关注的乡土剧《安代传奇》、《银碗》等戏剧。
该剧的主要旋律以民歌《黑缎子坎肩》为基调,歌词也正好能表达女主人公的情感和想法。从小一起长大的萨仁和库鹿格,因为官方的一纸文书而被迫分开。库鹿格替死去的喇嘛哥哥去海力图庙当喇嘛,库父和库母不忍心让萨仁痛苦,就带着三儿子库日乐去萨仁家说亲。萨仁一时难以接受,不过时间长了慢慢接受了比他小一岁的库日乐。可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她,正当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库日乐又被征去当兵,又不幸战死沙场。库父、库母把二儿子库鹿格唤来,让他还俗娶萨仁。库鹿格考虑过后,同意结婚。在举行盛大的鄂尔多斯婚礼时,笔者认为这定是一部喜剧。虽然萨仁的爱情遭受了几次挫折,但是最终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洞房花烛夜,库鹿格的耳边响起了诵经声,他的灵魂在红尘与佛缘之间进行了几番挣扎,最后他脱去恋人缝制的黑缎子坎肩,穿上僧衣再度离去。萨仁的一片真心又空了。她独自抱着坎肩哭泣。落幕!剧情有点像尹湛纳希的《泣红亭》,以为是喜剧,最后又变成了悲剧。内蒙古的民歌大多以忧伤作为主旋律,这也跟民歌中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关。而本剧也恰好把握住这种旋律,借助悲剧的力量和演员的真情演绎博得观众的喜爱。
[1]中国古代在不同的季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在春季称为春蒐(搜);在夏季称为夏苗;在秋季称为秋狝;在冬季称为冬狩。
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动人心弦[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发布日期:2017-07-12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兰牧骑创排的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于7月4日、5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
该剧取材于同名鄂尔多斯民歌,围绕一件黑缎子坎肩展开情节,以民歌《黑缎子坎肩》为主旋律,歌舞、对白相间,通过萨仁和库鹿格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展现了18世纪中叶鄂尔多斯西部地区人文历史、社会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两个普通牧民家庭的生存状态、人物命运和情感历程,给人以刻骨铭心的视觉冲击和情绪感染。
朱维英、谭志湘、张兰阁、王馗、王焱、张之薇、柯凡、李小菊等戏曲界专家参与点评《黑缎子坎肩》。专家们认为,该剧展现了蒙古族的民俗风情,表现了艺术化的原生态,舞台表现有现代感,不仅具有蒙古族特色,还契合了整个人类的心灵需求,非常淳朴、美好。该剧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剧种的文化立场追求:从蒙古族民歌中寻找创作题材,在唱腔设计上充分沿用蒙古民歌的曲调,在叙事视角上以蒙古族底层牧民的生活为切入点,这与蒙古剧的剧种气质和风格特色是一致的,非常可贵。同时,该剧在坚守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又在舞台表现和导演手法上努力追求现代化的呈现方式,体现出该剧的现代追求和当代视野。
演出现场,演员精湛的表演、扎实的唱功将鄂尔多斯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现场观众的称赞。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因为“真实”,所以“沉重”:一件无法送出的〈黑缎子坎肩〉》,微信公众号“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蒙古剧〈黑缎子坎肩〉:一部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悲剧》。
蒙古剧是融合蒙古民族歌、舞、扮、诗、骑、射等艺术的一个比较年轻的戏曲剧种,发祥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84年正式命名。蒙古剧的语言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内蒙古乌审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60年,其创作和演出主要以极具乌审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歌舞为主,主要表现该旗的历史文化、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发展前景等。乌兰牧骑是草原文艺轻骑兵,队伍“一队多用”、队员“一专多能”是其特点。建队40多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先后创作出《筷子舞》《炒米飘香》《心香》《乳香飘》和民族风情歌舞《敖包相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1999年至今,乌审旗乌兰牧骑连续4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一类乌兰牧骑”“全区十佳乌兰牧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