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原王雅丽
草原王雅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27
  • 关注人气: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鄂尔多斯地区酒文化初探

(2017-05-19 15:11:48)
标签:

情感

文化

旅游

分类: 民俗文化

鄂尔多斯地区酒文化初探

                      文:王雅丽

自酒类的出现,人们便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古人说“礼以酒成”,即无酒不成礼。古时从喜庆丧葬、生儿育女、宾朋欢聚、迎来送往,到祭祖敬神、国家庆典,均须饮酒,所以,自古以来便有饮酒习俗和十分发达的酒文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汉族,热情好客,具有热情、善良、质朴的品性,有客至,凡有条件者,必以酒相待,表达自己诚挚的心意和纯洁的友谊。人们都互相往来,以物易物,走亲访友,喝酒吃肉。

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鄂尔多斯地区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地理概念。它指的是黄河中断、阴山之南,被大河从西--------东三面环绕的属于黄土高原北端的延续地带,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这一地区,秦汉时称河南地新秦中,明代以后称为河套。《明史》上说: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清人杨江《河套图考》说:河以套名,主形胜也譬河以绳,所套之地是也15世纪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开始驻牧于此,故又称之为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地区除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所有旗县以外,还包括与之相邻的巴彦淖尔盟的后套和宁夏、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原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有当地人,外地人(不外乎做买卖的、逃荒的、逃难的、躲壮丁的),有陕西人、山西人、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内蒙人等蒙、回、汉满多个民族。

喝酒比较普遍,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庆典、建房、上梁、新居落成、升职、头胎满月、百日(百岁)、周岁、诞辰(过生日)、圆生(12周岁)、庆寿(一般以10为整数,50607080岁庆祝生日)等等。旧时,多以地产散装白酒(俗称烧酒)待客,一般为60度左右(甚至65度—67度)纯粮酒,普通百姓酒席极为简单,有热饮(温酒)习惯,部分地区喜饮烈性高度酒,且喜豪饮。也有将黍米制成黄酒,自产自饮或自销。20世纪80年代以后,酒席质量不断提高,开始饮瓶装白酒,辅以啤酒、各类果酒,渐至40度左右白酒和啤酒、葡萄酒、果酒、米酒、保健酒及药酒、饮料。当代人们迁徙、调动理想工作、升职、晋级、参军、考取学校等也多有各种创新名目举行酒宴。普遍提倡饮用白酒由高度趋向为中、低度,少饮、慢饮,文明饮酒,戒除“一醉方休”、“一杯复一杯”的强行劝酒不良习惯。根据有关部门调查,50%的中国人反感劝酒、逼酒、酗酒。

节令饮酒 古代以来,大量节令都以夏历约定俗成,有24个自然节气,而每个节气又都和酒搭得上关系,这就增加了季节和酒的亲密度和频率。每逢节令多用酒以“成礼”、“聚饮”,并且只有酒和节令风俗相融合时,才显出酒的全民意义,显示出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能排除因素的酒文化的意义。从元旦起,有春节、人日、元宵、春社、花朝、上巳、寒食、端阳(端午)、七夕、秋社、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全民性的节令。围绕这些节日还有不少延伸出来的过节风俗,这些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节令均离不开酒。此外,地方性、行业性和宗教性(色彩)的各种节令也有各自的饮酒习俗。

喝酒亦称饮酒、食酒、杯觞、开酒樽等。古往今来,人们创造许多饮酒方式。二人为交饮,多人为共饮,面对面为对饮,陪尊长为侍饮,有修养者互饮为君子之饮,文人墨客为才(华)饮。短暂简单为小饮,少量为浅饮,大量为洪饮,剧量为牛饮,大口为鲸饮,无量为纵饮。不间断地喝为频饮,开怀为痛饮,纵情为豪饮,尽情为酣饮,喧闹为轰饮,恣意为肆饮,无节制为烂饮、狂饮、纵饮,通宵为长夜饮。站立为站饮,执杯为觞饮,赋诗作为文饮,诙谐为趣饮,不敬或有违受罚为罚饮。将酒温热为热酒,未加温为冷酒。

一、喝酒的原由

梁外地区的人们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招待客人以酒为上;有酒没菜,不算慢待;无酒不成宴席,进门三杯酒,出门酒三杯;上马三杯酒下马酒三杯;杯杯献真情,杯杯表心意。说起这里的酒文化,那更是村村的融合,民族的融合,大江南北的融合,黄河两岸的融合,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家中来了客人要饮酒。

亲家、朋友、乡镇干部来了都要招待。少了少喝,多了多喝,忙了不喝。但是知己知心、挚友、至交来了要边谈边喝,彻夜长眠。同学聚会更是喝个没完。太阳上来红似火,感情上来不由我。只要感情有,喝甚也是酒。

2、节日来临要饮酒。

传统节日,如春节、正朋初七(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清名节、五月端午、七月十五、中秋节、腊月初八等。新型节日,如三八节、植树节、五一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节等。外国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红花脸上来”。“绿水青山常醉目,人和致善乐开怀”。

3、生时满月子要喝酒。

家中生下小孩,家人要喝酒庆贺。过满月时,男方及所有亲家要请女孩家长坐席。生儿育女众人乐,家和人和万事成。现在还要请同事、同学、朋友、领导,大办喜宴,已成风气。生下100天,女言及部分亲家,要请男方家长赴宴,叫“过百岁岁”。百天初入茫茫路,三代同倾眷之情。

4、老人过寿要喝酒。

男女双方的老人到60岁或者80大寿诞生日,儿女都要请亲戚朋友赴宴,叫“过寿”。不须返老还童日,自有延年益寿方。以后每的都要过,有的只请亲戚朋友,有的自己家人吃一顿饭,有的每过十年再大办一次。

5、嫁娶丧葬要喝酒。

男娶女嫁定婚时要喝酒,原来是男方请男方的亲家,女方请女方的亲家,各家吃一顿饭,喝一顿酒。现在男方再大办一次。婚礼庆典前夕还要请一次人,叫“卯宴”,毫不此正,日子逊色。嘉宾满座添喜气,礼炮齐鸣接新人。典庆佳期千禧酒,婚联盛世百年缘。

老人去世,要放五至七天再安葬。然后大办酒宴,以示荣耀,也是前一天举行“卯宴”。“生前冷落受欺凌,死后喧闹不安宁,丧事当作喜气办,又能挣钱又扬名”。

6、参军、上学要喝酒。

谁家的孩子参了军,上了大学、中专或出外工作,村里人都要挨家逐户地好酒好饭招待,请不到觉得很没面子。有的人还要给点钱,紧钱吃豆面,多的多给,少的少给,没钱的给点鸡蛋、粮票、布票等东西。喜庆之后征程远,祝福声中起点新。兴华时有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

7、打“平伙”、“捉大头”游艺比赛要喝酒

梁外地区很早时,在农闲时节或天寒地冻时,人们都要“打平伙”。即一人拿几毛钱,凑起来买点酒肉,就能吃喝一顿。起先只是年轻人,后来老年人也参加了,门前清洁添逸兴,家道安和助吟怀。还有就是“捉大头”,做法是一人先在纸上写上20元、10元、9元、8元、5元、2元、1元,“白吃”(不给钱)跑腿(买东西),再在字下面画上弯弯曲曲的道路引出纸边来,然后把纸叠起来,让人们在道道下签字,最后展开来看,谁签到多少拿多少,也能“红伙”一次。“年年岁岁春酒流,清清闲闲捉大头。”二荐酒茶整把把,好容易遇到一搭搭。这种事情经常有,但只是小规模,后来发展到了大动作,杀鸡、杀羊,变成了高规格的宴席。

8、宰羊杀猪要喝酒

平时人们杀只羊,只是家人少量喝点酒,冬天“卧羊”时,叫上帮忙的喝点酒,到了杀猪时就不一样了,帮忙的、亲家朋友都要来,猪肉粉条烩酸菜,馒头大米饭,酸菜一盘,喝个没完,今天你家叫,明天我家请,一连半月二十天连轴转,这叫吃“巢头肉”。此外盖房置地要喝酒。总之,生儿育女,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乔迁新居,加官晋级,买房置器,都要喝酒庆祝。

三、喝酒的方法

喝酒的方法很多,一个人品酒,二人对饮,一递一杯。八至十人一桌,以至摆几十桌,几百人共饮。

1、最通常的做法是划拳(有蒙古拳、带帽拳),猜数、掏宝、玩扑克、搬麻将等。这等方法红伙热闹,喧染气氛,但粗俗单调,有失风度,现时人们基本不用了。

2、比较通俗的做法是提议。先由东家说明举行宴席的原因,然后敬每人一杯或三杯酒。接着每人提议一次,或共饮一杯,或单独敬东家一杯,“吃谁喝谁先敬谁,我们不说这次还说下一回”或几人一杯,或单独敬女士一杯,打里照外一把手,女士喝酒应优先。这样也就喝的差不多了,可以结束了。这种方法比较流行、通用。

3、雅俗共赏行酒令。这是宴席上助兴取乐的一种方法。推一人为一官,余人或说“不”字,“不”是常用副词,而且每句话都多用,很客气说出不字来。说成语,如生肖成语:鼠目寸光,牛头马面,虎头蛇尾,龙腾虎跃,狗仗人势,猪八戒吃人参全不知味。再如一般成语:成千上万,万事如意,意气奋发,发奋图强,强词夺理,理所当然,当务之急,急公好义,义不容辞,辞旧迎新。这也叫“顶针”。或做其它游戏,违者要罚酒。这种方法一桌、两桌可用,人太多便不用了。

4、女士们单独使用的方法。如猜火柴棍、敲筷子、唱歌曲、击鼓传花等。这些方法快速热闹,便于行乐。

四、喝酒唱的歌曲敬酒歌

1、信天游。属山歌的一种,曲调纯补,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有时一段、两段,有时几十段上百段,整整一黑夜不唱重的大有人在。大都反映劳动和爱情生活。如“一个对对野雀雀一个对对鹅,一对对毛花眼眼盯哥哥”。“三十三歌荞麦九十九道稜,二妹妹喝好也是人家的人”。

2、山歌、山曲子、爬山调均属民歌的性质,它们爽朗淳朴,节奏欢快,大多和爱情有关。如:“你在那山来我在沟,目了不见面唱就招招手。”“你给哥哥兜跟兜跟做上一对鞋,叫哥哥咯噔咯噔眊妹妹来”。二茬韭菜,捆把把,好容易遇在一搭搭。大红公鸡窗台上卧,不为喝酒为红伙。喝酒一般一定要喝歌,不然单调、无味,引不起兴趣。

3、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称酒歌、宴歌为“阿拉黑因·道”、“乃林·道”。宴会是酒歌的载体,酒歌则是宴会的灵魂。蒙古族宴会至少可以划分为三种:日常宴会、庆典宴会(官方庆典宴会、民间庆典宴会)、婚礼宴会。日常宴会歌曲《西泉水》;官方庆典宴会仪式非常严格,首先一定要唱三首礼仪歌曲,颂歌或赞歌歌曲。官方庆典宴会歌曲有《圣祖成吉思汗》等;民间庆典宴会,那达慕上也要唱三首礼仪歌曲,各个盟乃至各个旗,都有自己的三首礼仪歌曲。鄂尔多斯地区婚礼宴会歌曲《送亲歌》、祝酒歌《金杯、银杯》、《金色圣山》。祝酒歌为一种或者一类歌曲的总称。常用在喜庆的场合及欢迎的宴会上,是一种用以祝酒、劝酒、表达美好祝愿及敬意的歌曲。世界各地域、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祝酒歌。金杯,这支祝酒歌,是在蒙古族众多的祝酒歌中,流传地域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支。在蒙古族中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只要有客人来做客,在敬酒的时候一定唱,以示主人的敬意与祝福。酒杯,传统上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配以哈达。敬酒过程中的唱、敬、接、饮,都有一定的规矩动作。要求敬酒者:衣帽整齐,斟满美酒,先捧杯唱歌,后俯首敬奉。要求接受者:年龄不同、动作不同。但不管接没接杯子,都得等歌曲唱完后,才能饮酒。

4、蛮汉调。有的人叫“蒙汉调”,也有的人叫“漫汉调”。蛮,旧时指南方各民族,后来指四方的少数民族。我们用的是蒙古族的调,唱的是汉族的词,因此,我认为叫蛮汉调或蒙汉调更为妥当。如“你给小青马马多喂上二升料,眊妹妹哥哥三天的路程两天到。满天那星星一颗颗明,全高台梁我挑中你一个人。”蛮汉调也属民歌的荡畴,慷慨激昂,自由欢畅,许多人自编自演,出口成章,深受人们喜爱。

六、喝酒的礼节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高塔梁地区喝酒也讲究许多礼节。

1、庆生子女的宴席上,人们要给东家敬酒,祝愿他德门得子,家祥生凤。东家也要回敬,感谢光临,同喜同乐。

2、给老人做寿时,主要亲朋也要给寿星敬酒,祝愿他(或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心宽体健,万事如意。寿星也要讲几句客气语,希望大家生意兴降,如官晋级,精神愉快,吃好喝好。

3、平时喝酒,小辈要敬长辈,学生敬老师,陪客敬主客,年岁小的要敬年岁大的。互相也要说些祝愿的话。如学业有成,天天向上,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等。

4、在盖房、打井的宴会上,东家要给每位工人敬两杯酒,并说大家辛苦了,节省材料,吃苦耐劳,活干得好,表示感谢。

5、喜事上东家要和每桌的客人共饮一杯酒,希望大家吃的满意,喝的痛快。一对新人先向大厅众人三鞠躬,请大家喝一杯酒,然后给底亲每人敬两杯酒。

6、招待新亲,东家的要敬酒,代东的要敬酒,长辈和小辈代表也要敬酒。最后新亲要给大家喝答谢酒。成就一双儿女事,了却两家父母心。

7、丧事宴上,逝者的儿子、儿媳、闺女、女婿都要登台亮相。基人工表要讲感谢大家鼎力相助,出席捧场,集体三鞠躬,共敬一杯酒,最后也是给底亲满两杯酒。

8、同学聚会先敬老师,后敬班干,然后同学们互祝互敬,各不相让,有时一连红伙好几天。“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9、蒙古族好饮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已溶入了蒙古族的礼俗和节日,逢年过节、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等处处都离不开酒。蒙古族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的真诚和滚烫的心。  蒙古族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祝酒歌。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要按礼仪程序进行,在这些程序中,一般都要敬酒或唱歌、吟诵。酒满足了人们祝愿、祈求的心愿,酒以深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蒙古族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欢乐的气氛,同时也带来了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       

不管哪种事宴,主要都要在食堂门前握手欢迎,宴毕,再在门口握手欢送。

七、喝酒用的器具

高塔梁地区地处山旱区和草原荒漠区,过去交通很不便利,喝酒的器具,尽管古今不一,但大同小异,变化不大。

1、存酒用的器具。

1)陶瓷酒瓮(2)陶瓷酒坛(3)陶瓷酒罐(4)牛皮酒袋(5)铁皮酒筒(6)酒柜(7)木头酒鳖子等。

2、盛酒用的酒壶。

1)陶瓷酒壶(2银壶3)锡酒壶(4)铜酒壶(5)玻璃酒壶(6)铁酒壶等。

3、喝酒用的酒杯。

1)陶瓷杯(2)塑料杯(3)玻璃杯(4)玉石杯(5)不锈钢杯(6)银碗子(7)牛角杯等。

 【鄂尔多斯饮酒民俗文化】

鄂尔多斯“乌查之宴”以酒待客

鄂尔多斯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天骄圣地成吉思汗陵、康巴什新区、响沙湾等等胜景,迷醉着各地的游人。夜晚,篝火旁的歌舞、狂欢,那快乐祥和的气氛高兴极了,会让远方的朋友感染上草原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变得能歌善舞起来。而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也深度感染着南来北往的客人羊背子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定天下,大享功臣,设全羊名为乌查之宴。蒙古族为了表示尊敬和吉祥才会摆羊背子,它是蒙古族待客的最高礼仪。现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宴请贵宾、婚宴、寿宴、祭祀大典时都举行乌查宴,才回摆羊背子。它是鄂尔多斯最为讲究的民族传统佳肴。

纯朴、豪爽、好客,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朴的民风;每有过路客人,牧人皆以上宾之礼款待食宿,他们认为,在太阳落后放走了客人,那简直是自己的莫大耻辱,也会被乡邻小瞧。过去牧区之家无院落,蒙古包从不锁门,客人来了,若家中无人,欲吃欲喝尽可自取所需;要住,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扬长而去。对于此事,主人绝不会认为是无礼之举,反而觉得你能以诚相待而由衷地高兴。

    牧民对于来客,不论是否相识,总是一面热情问候,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致礼,请客人先行进入家中。稍稍坐定,便端上奶茶和奶食品,进餐时,又必备酒肉款待。遇有特别尊贵的客人。则要摆“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是蒙语,汉语叫摆羊背子。其礼节十分隆重,大体程序是:

(一)献奶。前边说过,蒙古族认为奶食是最为纯洁、吉祥的食品,因此,向客人献上洁白的鲜奶或酸奶,是主人敬客的最高礼节。献奶要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职务大小,主人双手端起盛有奶子的银碗,依次敬献到客人面前。客人应双手接过,作为回礼,要用右手无名指蘸上奶子向空弹三下,以表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

(二)上“乌查”。主人用托盘把全羊各件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在每一件上割一点肉放到羊头上,头朝客人,举向客位,意即现在把全羊献给您了。客人依次从羊头上取一小点肉以尝,表明对主人敬意的全部接受。这时,有专人把羊背子肉割开。以供大家各取所需。按照古老的风俗,全羊之中,唯独羊尾和左小腿不能吃,应回敬给主人。在此之前,主人还要在各件之上取肉放在盘或酒盅里,然后出门喊一声“迪吉乌力古贵(把全羊献给您啦)、以示对祖宗的敬意。

(三)献酒。给主宾席上的长者或者职位高者敬一杯酒,接过干杯,然后再回敬一杯。至此,大家就可以随意动手品尝全羊之美味了。牧民认为,吃了大腿和胛子肉能够成为最有福气的人,所以乌查宴席上,至今仍有分食“福肉”之习惯。

蒙古族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牧民放牧,常随身携带酒壶,有客至,也是无酒不成席。给客人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敬酒一般一次敬三杯,客人至少要喝两杯,客人不喝,便可以歌相劝,有时还赤诚地单膝跪倒请你喝下。客人喝醉,主人非常高兴,认为你是看重了他。主人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深深表达着鄂尔多斯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