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民族服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民俗文化 |
蒙古族服饰—民族服饰
|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彩色的镶边。衣扣多用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蒙古袍按季节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或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
民族服饰之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传统的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民族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蒙古人喜欢戴帽和佩挂首饰,民族服饰中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男子帽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手戴镯子、戒指,耳戴耳坠。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 哈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拢,精致华美。“哈布特格”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有月牙、金鱼二蝴蝶、桃、石榴、葫芦、五瓣花朵、花瓶、树叶等多种形状。有椭圆的、长方的、正方的、三角的,还有圆圈的。“哈布特格”是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的一个空心的小夹子,然后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上各种具有蒙古族风格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鸟兽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斓,金边闪闪,工艺考究,造型美观。“哈布特格”不仅是装饰品,还有实用价值。它的上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着佩挂的绳带,下端是穗带。上下抽动绳带,舌头就可以从袋内外移动。蒙古族妇女在此舌头上别放针线,还喜欢把自己采集来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装在舌头里边,“哈布特格”可以随时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妇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壶热”(鼻烟壶)放在舌头里面,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则在舌头里面放进仙丹。此外,“哈布特格”有时候还被做为友谊、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首先要看看姑娘的“哈布特格”绣制得怎样,甚至以此来推断姑娘是不是聪明、勤奋、手巧,是不是他的理想伴侣。而勇敢骠悍的小伙子,是会得到一个绣有一对百灵鸟,或其他象征幸福爱情的精美的“哈布特格”的。
蒙古族人平时穿布料衣服,节日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子蒙古袍一般很肥大,除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以外,夜晚还能当被盖。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窄,袍身宽大,高领,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衩。多数地区下摆不开叉。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边宽约6—9厘米。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衣扣多用黑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扣子。
http://img1.efu.com.cn/upfile/news/commonly/2011/2011-08-18/abcd6c04-8e37-494a-a2fa-ddcdd41e4016.jpg
蒙古族女子服饰
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地区的女袍束腰,已婚妇女袍子的肩上有皱褶;鄂尔多斯、阿拉善的成年男子和已婚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长袍外喜欢套坎肩式的无袖长袍罩。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过去姑娘出嫁,往往以穿坎肩为做妇人的标志。据说这种坎肩始于元朝,由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穿着它纵马骑射既暖和又方便。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http://img1.efu.com.cn/upfile/news/commonly/2011/2011-08-18/84739b24-3d61-426b-94c7-2814667f658a.jpg
传统蒙古族民族服饰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民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的颜色,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袍子的质料因时间和生活贫富而不同。早期,服饰的原料中皮毛所占的比重较大,现代,服饰中纺织品居多。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光板绵羊皮。如今,无论质地、款式、色泽等都更加丰富多彩了。
腰带是蒙古族民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股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男子习惯腰带右边挂蒙古刀,左边挂烟具、绣花荷色等饰物。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毡靴三种。布靴多用厚布、帆布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皮靴用涩面香牛皮制作,样式古老,靴头粗笨,靴尖上翘,靴筒约1尺多高,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称马靴,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也有用马皮、驴皮制成的靴面。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俗称“毡圪达”。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行走或骑马,只有穿上“毡圪达垯”,方可度过严寒。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底为手纳的,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高筒靴约一尺高,筒口呈马蹄形。也有低筒靴。靴身一般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骑马时能护踝护膝,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减小阻力,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过去牧民自己作鞋,后来制鞋工业逐步发展就很少做鞋,多从市场上购买。
http://img1.efu.com.cn/upfile/news/commonly/2011/2011-08-18/bad4b151-acba-48e1-9e46-3c760bc6c9f1.jpg
蒙古族皮靴
蒙古族简介: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族民族服饰起源
蒙古族民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用植物叶子编排而成,仅是遮体。从事狩猎业以后,以兽皮加工制作衣服。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衣着渐以家畜皮制作,但很简朴。据《蒙古秘史》记载,羊皮短衣是古代蒙古人主要的服装。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是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是一脉相承的。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大多以皮料为主。
随着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尤其是唐宋以后,大批的布匹、绸缎、天鹅绒织锦进入蒙古族各地,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在样式上,蒙古族吸收了突厥、契丹的圆领长袍,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服装,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这就是蒙古袍。据13世纪蒙古汗国时代有关文献的记载:其服为右衽(当时的突厥为左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
公元1206年,铁木真用武力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地域性统一共同体——蒙古族。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饰文化提高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这在客观上为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物质材料,达到了“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所言)程度。大蒙古国和元朝是对亚洲草原几千年的游牧文明进行规范,并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创新时期。因此在服饰领域也不例外,规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于1252年、忽必烈汗于1275年都颁布了法令,其中包括官场礼服——质孙服的穿着规定以外,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1368年,元朝统治者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变化多端的“北元”历史时期。北元政权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的同时,到了阿勒坦汗时期与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贸关系,土默特和东部出现了农业种植区,部分蒙古人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全面引进西藏佛教,蒙古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件大事在表达审美意识的服饰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饰中出现的另一个较大变化是各个部落服饰开始形成,这与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万户”行政制度及其相对稳定的区域游牧方式有关。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在基本不破坏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施行“分而治之”的统治,甚至主张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这无疑促进了蒙古部落服饰的形成和定型,出现了巴尔虎、科尔沁、巴林、喀喇沁、乌珠穆沁、阿巴嘎、苏尼特、察哈尔、土默特、乌拉特、鄂尔多斯、阿拉善、喀尔喀、布利亚特等服饰。
近、现代的蒙古服饰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三种变化。从明末开始逐渐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农、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为了部分蒙古人的谋生手段。传统的长袍、大靴子显然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产生了有所保留蒙古传统风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饰——上衣、裤子和鞋。清朝末年,随着满清统治的结束和蒙古封建势力的衰弱,服饰等级趋于消亡,贵族和庶民服饰之间开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业文明渗透到蒙古地区,上个世纪20年代,蒙古知识分子就开始穿着西服革履。
蒙古的发式头饰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远古时,蒙古先民男女多拖发。“拖发者,就是马头发拖在后边,于发端总这以结”。7世纪时,男女发式的区别已较明显,男“皆被发,妇女盘发”。到13世纪,“被发”便很少了,而且人们已注重头饰。男子多戴各色扁帽,已婚妇女多戴固姑帽,其帽呈长筒形,用桦树皮围合,帽高约一尺,顶端呈四边形,外用彩绸包裹,缀以珠片、孔雀毛、琥珀等。明代,蒙古族新婚妇女披长红衣,戴固姑帽。同时,也有戴一种带檐的幞头(包头)。其包法一般是将三、四尺、甚至更长一些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由后至前缠几圈,最后头巾的两头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称垂巾幞头。至今牧区的妇女仍多行此制,不过包法稍有不同。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绕后在右侧挽一个结,将穗头垂下,已婚妇女则多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传说,此风俗形成于成吉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减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流传。
到了清代,由于受满族影响,男子都把周围的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编结为辫,垂下脑后。女子,一般都到成年待嫁时,方才蓄发。未婚女子多梳单辫,扎红辫根。贵州已婚妇女,多仿效满族妇女的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等发型,梳大头,“梳撑子”。但在民间,在边远草原,大多还保持蒙古族传统发式。已婚妇女梳发髻,满族在头顶,蒙古族在脑后。
http://img1.efu.com.cn/upfile/news/commonly/2011/2011-08-18/19ff7de4-75d0-4f81-b288-f66a1caf7af4.jpg
http://img1.efu.com.cn/upfile/news/commonly/2011/2011-08-18/afb5b09a-52dc-464b-a557-194bf3708276.jpg
蒙古族头饰很美丽、华贵,一般用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穿缀而成。
近、现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东部区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也有所变化。虽不象阿拉善、鄂尔多斯、乌珠穆沁地区妇女戴着上为发套,下有串串珍珠,前有流苏,后有流穗那种富丽堂皇的头饰,也比校讲究头饰的美观。她们常选用珍贵的珊瑚、孔雀、玛瑙、翡翠做华丽阔绰的装饰品。在牧区放牧的姑娘们,则系着精选的华美艳丽的头巾。女性在旧时代,从小扎耳朵眼。成年后,普遍戴耳环。老年妇女的耳环多是略小于铜钱的玉石耳环。极少数的男子也有戴耳环的,不过只戴一只耳环。
P.S.: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钮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花朵,并缀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片儿,光泽闪闪。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这种坎肩,初为世祖皇帝所服,后流行于民间。到明、清两代,逐渐成为普通蒙古妇女的一种服饰。
蒙古礼帽:是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简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戴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科尔沁神韵》、《民俗文化》—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博物院研究馆员安丽表示,现代蒙古族服饰在设计上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华,又流露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活跃的时尚精神,而倍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作为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内容之一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为许多学者和服装设计师探讨和研究的一项大课题。本届蒙古族服饰艺术节由蒙古族服装模特向观众展示了传统蒙古族服装、现代蒙古族服装、蒙古族行业工作服装、蒙古族饰品四大类共数百套精美绝伦、绚丽多彩的蒙古族服饰。在设计上既有全面保持蒙古各部典雅古朴的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又有在传统服饰基础上的创新与提升。在工艺制作方面浓缩了蒙古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如传统手工金银制作技术、各种手工刺绣工艺、滚压边、盘扣等工艺、传统熏制皮革方法等,集中体现了草原民族服饰地域特色与风采,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马永胜介绍,本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是前五届服饰节举办以来规模最大、款式数量最多的一届,参赛和表演的代表队达到50个,人数达到614人,参赛和表演服饰达到350款近1000套。通过举办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一方面可以推动蒙古族服饰的研究开发、加工生产、穿着普及、引领时尚;另一方面借助服装服饰展示性强、观赏性强的优势,将服饰文化开发成旅游产品供游客观赏。
蒙古族服饰有地区和部落特色
公元1386年,元朝灭亡之后,蒙古统治者退居北方草原,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北元王朝与明王朝时战时和,建有贸易关系,并与东北女真族、西北维吾尔族、西南藏族来往甚密,通过经济文化的交往,进一步推动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十七世纪上叶,满族贵族逐渐兼并蒙古草原,继而统一中国,建立了清王朝。清政府为笼络蒙古上层贵族,确保北部边疆的平定,即采取满蒙和亲国策,自此,蒙古服饰受满影响,在某些地区出现满蒙合壁的服饰变化,其中以科尔沁、巴林等蒙古部为典型。由于清廷施行盟旗制度和封禁政策,多数地区的蒙古族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区和部落特色的服装和头饰。如巴尔虎、布利亚特、喀喇沁、克什克腾、乌珠穆沁、阿巴嘎、苏尼特、察哈尔、土默特、茂明安、达尔罕、杜尔伯特、乌拉特、鄂尔多斯、土尔邑特、和硕特部等最有特点的服饰种类,成为蒙古族服饰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阶段。
蒙古族妇女头饰分四类
蒙古族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实用功能等方面,因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产生了蒙古族服饰的地域差异;因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产生了蒙古族服饰的文化差异。
内蒙古腾格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那仁夫告诉记者,蒙古妇女头饰虽然花样繁多,其基本样式可分四大类,即练椎(发套)类、发卡类、发簪类、头戴类。蒙古族妇女头饰,无疑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最为华丽、最具地区符号特征的部分。蒙古族妇女头饰无论其样式、功用,还是制作工艺和佩戴方法,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地域特征,体现了蒙古族别具特色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部落、年龄、婚姻状况、社会地位之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