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如米90后教育 |
分类: ■王如米■记录 |
那一年刚到洛衫矶,那天是一个晚上,我还在Adult
School学习。从校门囗出来,听见一个人坐在街头抱着吉它,唱着《Better Man》。
另一个晚上,在一个街边的草地,听见有人弹着吉他,同样唱着《Better Man》。
我听到的第一个唱歌的人,是个美国老人,一个人瑟瑟地喊着,声音嘶哑:……i dedicate my touch, forever's
not enough
那是我刚到美国,16岁。快乐而不知忧愁的年龄。在居住的小区Adult
School学校。我不断地变换所学专业,终久在这儿什么也没学会。我还听不懂他们的歌,就陷入巨大的语言学习压力中。街上各种各样的人,无论得意还是落魄,他们都和我一样听着这一老一少唱着同一首歌。
事隔三年之后,我一遍、一遍,再一遍地去听这首歌。我甚至想不起来shayne
ward唱出来的声调,我的脑海里全是那个老人和那个年轻人的歌声。他和他都抱着吉它,都很愉悦地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唱。像一部美国旧电影,黑白胶片划出来的痕迹,像雨一样下着。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年轻人还是一位同我大一岁的大学生,那童稚未去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色彩。他的歌声低缓而忧伤。雪一样缤纷地洒落,漫天飞舞的叶子飘在我的脑海里。像街道上漫不经心的人,听着这漫不经心的歌。
那一年我在我的卧室里、家里的餐厅都放着这首shayne ward的《Better
Man》。有点怀旧,有种况味,还有些让我不知所措地怀念国内的一个同龄人。那时的感觉对我来说,更多的是陌生和新鲜。爱情、上学都是如此。像我第一次在街头听这首歌的感觉是一致的,多么新鲜。一遍一遍地听,没有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