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如米90后情感 |
分类: ■王如米■事实 |
不管是在遥远的儿童时代,还是不太遥远的初中时代,我和那些所谓主流的文学群体,始终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一方面,他们在写他们的;另一方面,我在写我的;我和他们永远风马牛不相及。
简单的说,在我的小说写作中,我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工作:我在力图把我的小说所具备的各项功能降到最低;我在力图让一些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而不是让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从第一点来说,我的小说不是为了满足自我、他人或者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写作。我把小说当作一件独立的事情,只有独立的东西,才有它自己的生命力,才有我们特别需要去完成的必要。我的小说永远不会服从于“从小的事情开始,到能引发大众共鸣而结束”的逻辑,“小的事情”并不是我小说的目的,我小说的目的仅仅只是我叙述的过程,而我叙述的目的又仅仅只是为了这篇小说。只有这样,我的小说才仅仅只是我的小说,而不是我不想看到的其他东西;只有这样,我的小说才仅仅指向我的小说,而它的功能,也仅仅只是一篇小说——除此之外,它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所以,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小说:它是一种呈现,而不是一种告诉。
而从第二点来说,我需要删除小说中所有多余的东西,让小说透明、干净、自然,而不是混沌、拖沓、故意。这里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当然是避免作者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粗暴的介入,企图利用自己的小聪明让作品变得个性起来,丰富起来,感性起来,我认为,这些都是对小说写作的一种伤害。这些常见的方式或者方法,都让小说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标签,作者把他们的小说当作了一种“传达自己思想的工具”,这几乎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他们必须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包括我在这篇文章里所透露出来的),都和小说没有关系。如果小说仅仅只是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载体,那么小说写作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所以,小说中多余的东西,仅仅,也只可能是自我介入的那一部分,在小说的写作中,作者自己就是他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
对于一些真正写小说的人来说,目前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命运,一方面他们的作品难以得到真正的发表,而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头脑清晰的去抵抗外界的诱惑以及干扰,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小说写作这项工作中去。幸运的是,目前有网络博客和一些平面杂志正在尽力改变这种局面,比如我这个新浪博客(也是我在网络上展现自我的唯一地方,其它如有,肯定是同名而不是我。),还有《萌芽》(我发表小说处女作的地方)这样的纯文学杂志,它们对文学新面孔的关注,以及编辑对小说作品独到而准确的眼光,这些对于每一个想把小说写好的人来说,都将是一个极好的消息,而且也会增添我们继续坚持自己的小说观,继续和少数人站在一起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