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是为了遗忘

(2009-07-13 15:54:00)
标签:

王如米

季羡林先生

国学

贤士

古文字

情感

分类: ■王如米■身边

    我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四书五经之类。所以我知道季羡林,也读文化大师任继愈的文章。两大师仙逝的消息传来后,除了悲伤不知为何却想到了正走红的小沈阳和周立波。 

  小沈阳和周立波火了,就在小沈阳和周立波火了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走了…… 

  说不清为什么,小沈阳和周立波的火,总是会使我怀疑,其实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走得很寂寞吧?虽然,两位先生仙逝的消息似乎也很自然的在第一时间占据了各家媒体的头版或者说是显要位置。 

  先说一个小细节吧,许多媒体在纪念或者说是介绍季羡林先生时,都会很是热心的给先生戴一顶小高帽,即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出身于清华西洋文学系,而陈寅恪先生先是清华国学门四大导师之一,后则为清华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所以严格说来,恐怕很难将季羡林先生列于陈门之下。其实,就季羡林先生自己而言,内心深处对陈寅恪先生抱以师长之尊当是无疑,但倘若说其以陈门弟子自居,则恐怕也未必会吧?以我之愚见,季羡林先生于纪念陈寅恪先生之文章落款“弟子季羡林”,恐怕更多是前意而非后者吧? 

  季羡林先生生前曾经拒绝所谓“国学大师”之美誉,遗憾世人竟是不顾先生的拒绝而执意大师之。其实先生之拒绝固然可谓谦逊的美德,但更是谨守学者的本分。简单地说,先生之治学,国学本非其专业。如今“国学”可谓是概念模糊,但就以模糊的概念论,任继愈先生之治学范围恐怕比季羡林先生更近于国学。 

  然而,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学热中,似乎季羡林先生之俗世的声名更盛于任继愈先生。当然,在这冷与热的背后,两位先生的学术文章恐怕并没有几人真正耐心一读吧?此外,即使读了,却也未必读懂的吧?由是,笔者私意以为,季羡林先生俗世声名日隆,显然于其国之贤士的官方礼遇不无关系吧? 

  然而,自认忝列国之贤士的季羡林先生,又是否会有高处之寒呢? 

  季羡林先生治学,是从古文字入手,对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中古文字的学习,为其由文字而中国与中亚、西亚之文化交流,并进而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羡林先生私心对陈寅恪先生抱以师长之尊,恐怕一个重要的原因乃在于,其这一治学路径可谓深受陈寅恪先生之影响。 

  如今,斯人已仙逝,而其学或可谓也就真正成为绝学了吧?所谓前有古人而后无来者也!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的纪念倒似乎更是为了遗忘。 

  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驾鹤西去了,在两位老人渐行渐远的背影中,小沈阳火了,周立波也火了,接下来不知道谁还会火? 

  只是,已经走了的,或许终于还是会留给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一分沉重的回忆;而现在火了的,也或许终究会是一场貌似灿烂的烟花,灿烂之后,了无痕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挑剔的女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