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斯卡电影申奥毕成功好莱坞影帝传记残障同志附体英国黑人悲剧人性恶娱乐 |
分类: 奖项预测 |
转载/引用请标明“作者:毕成功”,颁奖前已无工作日,解禁!
根据上述统计,通往影帝的第一捷径莫过于人物传记。从25年前的本·金斯利到去年的弗雷斯特·惠特克,一旦胜任自己的角色,很容易被媒体追捧为“附体”而顺利登顶。况且,史实名人之所以为名人,必有过人(变态)之处——为更好地再现其形象、表现其生平,“大量减重演技”和各式各样的“残障演技”也应运而生。F·莫雷·亚伯拉罕、丹尼尔·戴刘易斯、杰弗里·拉什、艾德里安·布劳迪、杰米·福克斯等均为受益者。
由于主动设置难点并成功驾驭的男优频频技惊四座,久而久之,“残障”成为“演技”的代名词。受此影响,各类旨在突显演技的虚构残障人物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威廉·赫特、达斯汀·霍夫曼、安东尼·霍普金斯、阿尔·帕西诺、汤姆·汉克斯(第二次获奖)、尼古拉斯·凯奇、杰克·尼科尔森便纷纷凭借“生理缺陷”登基。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现“人性恶”的角色在本部门无差别强势。上世纪80年代以前“理想主义者=影帝”曾是申奥公式,但也许是随着世风变化吧?近25年来理想主义者基本止步于提名,展示“人性恶之华”的现实主义型角色逐渐取而代之——特别是当他们被塑造得“迫不得已只能作恶”时,学院评委中招的几率相当大。
同理,经受上述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洗礼,酷爱童话的老会员无奈地接受了“美国梦”破灭的现实,于是各类垮掉的失败者们有机会登台致辞。从丧失信心到丧失才华、从丧失爱情到丧失生命,尽管也曾挣扎图存但最终还是孑然一身,……一段段毫无建树和报偿的悲剧生涯,最终在奥斯卡典礼上得以“弥补”。
虽然一半以上的赢家“初次提名即获奖”,但绝大多数是至少从业20年以上的老将且加冕年龄在40岁左右(高龄一些也没关系)。另外,尽管近几年趋于缓和,但“谢罪票”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影帝争夺的激烈。……罗伯特·杜瓦尔、保罗·纽曼、阿尔·帕西诺,多少名优皆以不疼不痒的影片和角色收获了迟来的胜利,只因当年的“生涯最强演技”未入小金人的法眼。
以意大利语影片《美丽人生》爆冷胜出的罗伯特·贝尼尼和“史上最年轻影帝”艾德里安·布劳迪(获奖时29岁)堪称两大异数,巧合的是他们扮演的都是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类似的还有威廉·赫特、汤姆·汉克斯(首回获奖)、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同志角色,均与学院会员的成分不无关系。顺便一提,20年前的“英国演员入侵”和新世纪以来的“黑人抬头”也是影帝单元不容忽视的特色。
最后总结一下攻陷奥斯卡影帝的方法:
一、参演人物传记“附体”或奉献各种刁钻怪异的“残障演技”;
二、以“人性恶”震撼评委或用垮掉的失败者的悲剧生涯博取同情;
三、犹太人、同志、英国人、黑人、古装戏、“剧中弹钢琴”有附加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