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大地震救助it |
分类: 天目杂谈 |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体中国人的心。前线,救灾人员舍生忘死;后方,捐钱捐物义不容辞。但也有不少人因“过分”同情和着急,认为救助工作“没有到位”,致使进展不够快,可能会耽误宝贵的救助时间。
我个人很不赞同这种“怀疑”甚至“质疑”!首先,救灾工作的确是在第一时间启动和开始的;其次,无论人员还是物资都得到全力保障;再次,连总理都亲自到场,在危险的余震中指挥救人、安慰群众,力度还能怎么大法?
有人说,我们的救援队伍推进不够快、技术设备不够先进、为什么不赶快进到汶川县城和其它被“孤立”的地方……等等。救人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人毕竟不是鸟儿,想往哪儿飞就往哪儿飞。唯一的道路塌方堵塞、地势险恶、四处都是遍布泥石流的高山,外加风雨交加的天气,恐怕是鸟儿都难以逾越。我老家就是山区,深知山区行路难。尤其是雨雪天气,在“难”字上还要加个一千一万倍。救援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已经创造了奇迹了!
我们的技术比别人落后吗?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肯定不是原始的、蛮力的。事实上,运输工具、工程机械、乃至直升机都齐备,但限于山水地势阻隔,无法全面投入使用。这绝不是小孩子把玩具翻斗车从这里挪到那里这个概念。或许只有好莱坞电影才能“实现”重型机械装备齐刷刷到位的场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既是机械设备到不了,只要有人在,双脚就是“履带”、双手就是“抓斗”,硬是靠血肉之躯来救助有难的同胞——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啊!
那么为什么不让老外来参与救援?我以为,远水救不了近火。人家要来一趟需要动员、准备、飞行等等一大套程序,能等吗?而且,老外人生地疏不说,连相互沟通都很困难——救援人员之间、与被救助者之间,沟通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今天听说日本的救援队要来,很好,因为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他们的救援人员肯定更有经验,会给我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另外,我也不赞同学校建筑粗制滥造之说。的确,孩子们的死让人非常难过、非常痛心,但不能由此就“推论”学校大楼肯定有问题。或许因为经济不够发达的原因,学校建筑的结实程度(抗震强度)不能令人满意,可是,这次的灾难来得太突然、太猛烈,而且正巧是上课时间,不能不说有偶然因素。从物理原理来说,教室的面积本来就比较大,学生又集中在教室中间,远离承重墙,与家庭里房间小而且家具贴边放的情况相比,教室楼板的受力(力矩)是最大的,收到外力扭曲后更容易垮塌。当然,这次事件还是要给今后的教学大楼设计师敲响警钟!
那些持“怀疑论”的人肯定没有到过现场。我以为,在同胞们面临生死考验之际,我们在“后方”就不要说那些不着边际的话了。有钱就捐钱、有血就献血、有力就出力,实在没别的事可干,默默地关注就很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