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柏春软件上海杂谈 |
分类: 天目杂谈 |
周柏春先生驾鹤而去,带走了一份快乐。我们有多久没有开怀大笑了?现在似乎又少了一个机会!
代表上海特色的“地标”很多,外滩、城隍庙、东方明珠、新天地、磁悬浮,有传统的、也有更多现代的,但这些都是“硬件”。而上海的“软件”呢?富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传统,我们是在传承还是丧失?发扬还是退化?
如果上海城是一台“电脑”,那么周先生和他的滑稽戏、独角戏就是最受青睐的“常用软件”。先生的离去,就好比我们不得不忍痛“卸载”一款最喜欢的软件。从此,对于运行这款软件所带来的愉悦感觉,我们只能缅怀了。
先生是一代宗师,在86年的人生长河中,孜孜不倦于“寻开心”,逗乐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上海人。周柏春、姚慕双兄弟俩一搭一档,在上海滩乃至江浙一带“名头”响当当,为人们奉献了一出出看着听着好笑、想起来还好笑的经典好戏。可以说,先生是艺德双罄的代表,也是滑稽戏和独角戏的代表。而在许多人眼里,滑稽戏就是上海的话剧、独角戏(亦俗称“独脚戏”)就是上海的相声,它们无疑都是“上海因子”。
滑稽戏、独角戏,普普通通,是属于我们“小市民”的,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却像一碗“家常菜”、“私房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周柏春先生可以欣慰的是,上海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滑稽人才”,让大家还是可以听着本地方言没心没肺地笑;周柏春先生也有遗憾,因为滑稽戏已经是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尚未成为国家级的。有让周先生如愿的那一天吗?
我们不必“哀叹”滑稽戏、独角戏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现代艺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应该是我们乐见的好年景;我们不必怀旧,传统的曲艺形式正在新一代艺术家手中得到新生,那就是“永生”了;我们不必对小孩子不爱听滑稽戏“耿耿于怀”,等他们长大后,慢慢会体会到其中的生活味道、上海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