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透过镜头 |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无论如何不能把埃及和非洲联系在一起。亲眼目睹后更是“验证”了这种认识。非洲是黑人的家园、埃及只有阿拉伯人;非洲有森林和野生动物、埃及只有骚扰人的苍蝇;非洲富饶而辽阔,埃及只有一条尼罗河养育着人们,余下的绝大部分都是沙漠和戈壁滩。
埃及的时差和中国差整整六个小时,把我们的生物钟搞得七荤八素。去埃及的首日,我们度过了漫长的一天,以至于疲累不堪的女儿抱怨道:怎么这一天还没结束啊!而回家的一天则特别短暂,“失去”了一个上午,从晚上直接进入下午。
朋友见面,埃及人表现出热情洋溢的一面。一般朋友就握握手,说一句“撒朗玛来空”(你好);是哥儿们就要用吻礼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像绽开的花朵,嘴里一边“嗨”着,一边张开双手,相互迎上前去,拥抱在一起,然后把胡子拉扎的脸贴在一块儿,左一下、右一下,还把嘴嘟起来,发出“嘬”的声音。
我们正好遇上阿拉伯世界的斋月。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他们从凌晨三点到下午六点“百食不进”,连一滴水、一口烟也不行,简直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差不多。跟着我们到处折腾、还嘀嘀嘟嘟讲解个不停的埃及导游兄弟也不例外,真的让人好生佩服。可是,所有安排都要顺着他们的时间表转:下午四点,我们玩性正浓呢,他们的景点就要关门、商店就要打烊,因为饿了一天了,所有人都要享受吃的乐趣去了!
可惜他们的食物真的不怎么样。谁让我们是中国人呢。所有中国游客都不争气地想念起咸菜肉丝面、榨菜鸡蛋汤!埃及唯一拿的出手的食品是蜜枣(埃及人自豪地说和伊拉克蜜枣一样地好,我们尝了,味道马马虎虎),长在像棕榈树一样的树上,串串红,挺漂亮的。
埃及人大部分是穆斯林信徒,每天要祈祷五次之多。他们真的非常虔诚,而且“自觉”。于是在各种场合,包括机场、大街、树阴下、楼道内,都有大胡子们在地毯上匍匐祈祷的身影(难道他们的地毯都是随身带的?)。而且,在祈祷前还十分讲究,需要“净身”,所以曾在臭哄哄的厕所内见到埃及人“霸占”着水龙头,蘸水在脸颊、耳朵左洗右擦,还脱下鞋,用水在袜子上抹三遍,意思是上下都彻底洗干净了,可以向阿拉祷告了。
不知道是天性快乐、热情,还是有点那个,在大街上时常可以遇到向东方人夸张地打招呼的埃及当地人,甚至自动摆好Pose让人拍照。让人不禁想起刚开放时的中国,偶尔见到个老外,大伙儿都使劲盯着看稀奇的情景。
开罗的汽车保有量很大,但车况实在糟糕,许多车子都破破烂烂了还在起劲地开。半数以上的轿车都比较低档,像俄罗斯的拉达、意大利的老式菲亚特等。交通状况是7×24小时地拥堵,行车“自由度”非常高,结果就是挤成一堆,比如照片中的样子。
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开着门行驶(似乎压根儿就没门!),只要谁有这个能耐,随时都可以跳上、跳下,也算一大特色。
埃及的民居和中国情况很类似,包括建筑风格、结构等,也许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吧。城市的民房窗外也是东一个、西一个挂满空调,并且彩旗飘飘(各种晾晒的衣物)!我看着挺“顺眼”、挺“习惯”的!
市郊的房子则呈现另一种“风格”。样子差不多,都是两三层小楼,可是看上去很“惨”:连外墙面都没有,“裸体”的砖房密密麻麻。许多楼有些房间是“真空”的,另一些顶部是裸露的钢筋,半途而废的模样。经导游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就算“没建完”,可以不用缴税!看来埃及人也会“下有对策”啊!
对比一下。据说这是法老时期贵族的房子。精致有余,而热闹不足。甚至连点绿色都看不到,住那儿还不腻味死!
恰巧路过亚力山大的一个集市,发现埃及的集市也和中国一样“繁荣”,堆满了锅碗瓢盆衣帽饰品等各式物件,花花绿绿地煞是好看。更好看的是各色人等,尤其是戴着各种样子头巾的埃及妇女,令人大开眼界(下一篇中专题介绍)!
(待续……)
前一篇:埃及掠影(4)法老的领地
后一篇:埃及掠影(6)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