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目杂谈 |
论汽车“自主品牌”的花样翻新,放眼全球,中国人当仁不让是老大。谁叫咱聪明呢。我们不但要做汽车保有量、汽车消费量的世界第一,还要在“自主品牌”建设上不断创新!说“招数”有点怠慢了,抱歉,不妨改叫时髦的“战略”吧。
战略一,深度解析,拷贝不走样。
我们既然能够打火箭、放卫星、爆氢弹,也得会造车才能真正以理服人。从没造过?没关系,可以虚心请教啊。这就有了历史上中国汽车工业起步的一幕:解构现成的汽车,大卸八块,不,无数块,直到不能再分解的零件为止,然后绘成图纸,照样做出来,再装回去。虽然可靠性不太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趴下,但总算有了自己“民族品牌”的汽车。一大进步啊!这种“依样画葫芦”的做法作为国产汽车发展史的开端是无可厚非的,一档起步,总归先要偷个把拳头吧。
战略二,同舟共济,换汤不换药。
这里“同舟共济”有“二意性”:第一,合资,拉个主流品牌,越响亮越好,股份结构好说,一起来造车,全球同步,无比容光!第二,“共线生产”或“平台战略”,可别小看这两个词,现在可流行啦!换个车标这种事情还是做得了的。伙计(合作伙伴),你有淘汰车型吗?我们国情可以适合这个档次的车啊!——或许说反了,这个车型改改还是可以适合我们国情的!
战略三,草船借箭,乘风破浪行。
这种战略需要眼光和判断力,不容易的。你的新款车要下线是吗?我觉得确实不错,外形很适合我啊,而且我比你快,来个先发制人,抢了用户的眼球、吃上一块市场再说。事实证明,这个战略通常很有效,所谓先下手为强,用户可不知道,弄不清是谁抄谁的,反正看着舒服、价钱又公道,这有销量和市场份额为证。至于什么知识产权问题,谁不服谁可以告啊!看谁耗得过谁?也不看看这里是谁的地盘!
战略四,海纳百川,有容我乃大。
汽车并不神秘,不就四个轮子能跑起来的东西么。运动性、过弯侧倾、配重比、动态控制、安全性……这些玩意儿反正看不见、摸不着,用户也没几个能玩的,先不理它也罢。用户掏腰包主要看的是外形靓丽、配置齐全、价格低廉,呵呵,这个我强项!你的底盘、他的发动机、谁的变速箱,再让全世界公认懂艺术的意大利人设计个车身(顺便有“料”用来炒作一番),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还能攀上“集成化创新”、“世界车”、“全球大分工”的好概念。车有了,什么就都有了,不是吗?
战略五,斩草除根,家底一锅端。
当以上这些花招被用滥了以后,有人使出了绝招,将人家可怜的罗浮连锅端来,从图纸到设计团队,然后英国罗浮就成中国罗浮,硬是砸钱把自主品牌外带自主知识产权一揽子搞定。上汽集团,算你狠!当然,从中国人的角度讲,这也是件值得扬眉吐气的事情,绝不能归到乘人之危之列,相反还有“救世主”的味道!但横想竖想总有点不是滋味:从这个“捷径”去走自主品牌、民族品牌的道路,是不是有点不够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