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互联网 |
在和朋友闲聊时,有一次,我突然来了灵感,“我有一个发明。”我宣布,“将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朋友们洗耳恭听。“而且,”我补充,“专利归我”!(知识产权很重要的)
好了,我的发明很简单——其实,好的发明都很简单,不过是一个idea罢了,就像那个让诸多知识青年懊恼喷血的电蚊拍发明一样——我的发明是:既然聋哑人听不到电话铃声,我将发明一种来电时会闪烁的电话机,也就是聋哑人专用电话机,当然,这种电话机也可以适用于非残疾人,市场会很大、前景十分良好……我很奇怪这么多年下来怎么没有人想到?
显然朋友们很佩服,因为大家都不做声,肯定都在思考这个发明的价值。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识趣的朋友冒冒失失地发问:“聋哑人要电话干吗?”
整个世界崩溃于狂笑声中……
这不是我的错。我在互联网上待得太久,不免沾染上互联网的怪毛病。互联网上这样的“发明”(或者说“商业模式”)实在是太多了。早期的VC们中间一定没有我那位冒失的朋友,否则那些Story为什么会烧掉那么多money?
我们的眼睛不要只选择性的看到那些成功者,他们是金字塔的尖尖角,在他们下面,又是什么?或许当初把互联网比喻为“浪潮”不太恰当,否则也不会出现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悲壮场面了。或许互联网太讲究新意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信心满满打算做先驱的人最终却变成了先烈。
互联网经济虽然是一种新经济模式,也像传统经济一样有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前者和后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你一定要盈利!你一定要做客户欢迎的商品!你一定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话谁都会说,但是否都这样去做了?于是互联网有了“泡沫经济”的新头衔,数字英雄一觉醒来就成了狗熊。
新的idea不等于全部。至少百年老店的打造不是这样的。想今天开店明天上市兑现30岁退休那只能是速败之道。百年老店的立足根本是什么?一句话,在市场中幸存下来。互联网太需要耐心了!谁能在一波波的浪潮中扛住,谁就能等到下一个爆发机会的来临。所以,是时候虚心向“传统经济”学点什么了。
互联网,剩者为王。
前一篇:蜜蜂与梅花
后一篇:卧室变成了黑暗的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