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起源◆
先来作个小调查。“你知道现在街头设置的垃圾桶有几种,分别是什么颜色?而每个颜色又代表什么意思呢?”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鲜有人去留意垃圾桶的种类和颜色,心想:反正都是垃圾,往哪扔不都是那么一回事!
来看一组厦门相关新闻资料。厦门是2000年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城市之一。从2000年6月起,厦门开始在康乐小区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于国家当初没有统一的垃圾分类收集标志标识,厦门把垃圾分成三类:可回收垃圾,用黄色垃圾桶收集;不可回收垃圾,用绿色垃圾桶收集;有毒有害垃圾,用红色垃圾桶收集。
2004年国家新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结合实际情况,2004年5月起,厦门市开始更换已实行4年之久的垃圾分类标志,垃圾仍然分成三类,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用蓝、红、灰三种颜色标志。
◆垃圾分类的常识◆
知道了垃圾分类的起源后,我们来一起认识下垃圾如何分类。到底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垃圾属于有害垃圾?
居民的生活垃圾通常可分3大类:第一类是不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厨余垃圾、树叶、灰土、砖瓦等;第二类是可回收物,包括塑料、纸制品、玻璃、金属、纺织品,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第三类则是危险物品,包括灯管、油气桶、杀虫剂桶、废电池等,这类垃圾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资料统计显示,垃圾分类后,其中30%至40%的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如: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等于少砍伐17棵大树;回收1吨废玻璃,能生产出一大块平板玻璃,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而11节随意丢弃的废电池,将会污染60升的水。
◆垃圾分类在市民◆
那么,实行垃圾分类桶在市民的生活中到底起到作用没?
厦门的大街小巷,三、五百米就有一处垃圾桶。分类垃圾桶色彩艳丽显眼,标识也很清楚。某天在中山路步行街上,往垃圾桶投放垃圾的市民(游客)根本不看垃圾桶上的标识文字。20分钟内,共有25个人投放垃圾,其中13位男士毫不犹豫把烟头、废纸等丢进“不可回收”垃圾桶中,10位女士则把利乐包、果皮等投进“可回收”垃圾桶内。只有2位学生略有迟疑,最后把某洋快餐纸杯扔在了“可回收”垃圾桶中。
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游客),他们大多表示不知道怎么区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位北方来厦女游客说:“太难懂了,它(垃圾桶)这里没说明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我们也不知道往哪边投。”
◆垃圾分类在环卫◆
厦门处理垃圾的流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清洁工将街头垃圾桶的垃圾和小区的生活垃圾收集到各清洁楼;第二步是5吨厢式垃圾车将垃圾由各街道清洁楼运往后坑垃圾中转站,经压缩、集装等处理后,再运往东部垃圾填埋场;第三步是东部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由此可见,清洁工收集只是第一步,如果这个步骤未做到分类收集,那么分类垃圾桶的分类功能就未起到作用。
那么,清洁工是否尽到了这个责任呢?我们发现,99%以上的清洁工对于垃圾桶及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如出一辙。不管是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垃圾桶中的垃圾,统统往清洁车上“一窝端”。垃圾分类分到家了吗?
◆垃圾分类的尴尬◆
据了解,目前厦门的分类垃圾桶实际上还是当一般的垃圾桶在使用,因为目前厦门的后坑垃圾分类处理厂还未建成,即便是将分类收集到一起,也无法做到分类处理,得到综合利用。
厦门在街头推广分类垃圾桶,至今已有9个年头,目前还只是起到宣传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实施9年来,一个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市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2007年3月的《生活.创造》杂志,在刊首语有这样一段话,“厦门和福州不一样,在厦门扔垃圾,人们会将她当作是外地人看;而在福州,每个店门口的垃圾都往门外扫,福州人往路上扔垃圾是司空见惯的。福州人为自己想得多,厦门人为厦门想得多。”
既然垃圾分类实施如此之难,那么可回收的垃圾资源是不是和其他垃圾一起被东部垃圾填埋场掩埋掉呢?
◆垃圾分类的可回收率◆
尽管分类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进行分类,但是最后运到东部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几乎没有什么可回收的物品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之前,垃圾已经过了四个环节的层层筛选。
首先是家庭。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日常生活中,一般家庭都会将旧书报纸、玻璃瓶、废旧塑料等积攒一段时间,然后卖给收废品的,而真正扔掉的垃圾大都是“厨余物”(即厨房剩余物)。
其次城市中有一大群的拾荒者,他们游荡在街头和小区里,把垃圾桶内可回收的物品捡走换钱。一次在禾祥西路聚祥广场的木椅上休息,十分钟之内至少有4名拾荒者光顾了同一个垃圾桶。环卫工在收集垃圾时,也会这样做,以增加一部分额外收入。
再次是在清洁楼,环卫工再挑拣一次,在将垃圾送往后坑垃圾压缩站的途中,将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卖给路边的废品回收站。
最后就是垃圾填埋场,在周围居住的拾荒者会对垃圾进行最后的清理。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过滤后,最终到了东部垃圾填埋场填埋的垃圾,可回收的部分几乎为零。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项伟说过这样一句话,“解决垃圾处理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投资,而是垃圾的分类。”垃圾分类的成功在德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他们很早以前就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孩子们实施垃圾分类。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垃圾减量、可再生资源全部回收、垃圾二次污染控制。
拥有多项国际、国内殊荣的厦门,在垃圾分类上一直走在国内的前列。市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分类意识有了,如何正确引导并最终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再利用,则是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附圖1:

附圖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