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痴说史:“空城计”的背后隐情

(2011-09-20 13:16:50)
标签:

书痴小屋

痴解三国

空城计

背后隐情

文化

分类: 书痴说史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空城计”的故事,人们都赞叹诸葛亮的智谋和胆略,嘲笑和讥讽司马懿的多疑和胆却。可是细想一下却不由得要觉出几分古怪来。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司马懿的才智一点都不输给诸葛亮,为什么他竟然会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

我们还是先来还原这段历史,看看个中况味。《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回的戏眼,就是诸葛亮编导的空城计。故事说的是,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以玄虚威慑,吓走了胆小多疑的司马懿。后人也据此编排了一出百看不厌、久演不衰的京剧传统剧目《空城计》,现已成了当今的国粹。

请看,诸葛亮将小小的西城四门大开,还派老军洒扫道路,自己在两个琴童的陪同下,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若无其事,镇定自如。口中还唱道: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你来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似乎看出诸葛亮故弄玄虚的破绽,要发兵攻城,活捉诸葛亮,当即受到司马懿呵斥。接下来,真的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司马懿恐犹疑了一番,怕中埋伏,在城下自我解嘲说道: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是空城也罢,实城也罢,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当了。于是下令前队变为后队,退兵四十里。于是也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话。

但是, 诸君细想一下,凭司马懿机智谋略,怎能不了解15万大军与小小西城所形成的军事态势?马谡的前锋精兵已被歼灭,又乘胜连下三城,蜀军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创,此时的西城已在司马懿的瓮中,胜券在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二万人,是空城也罢,是实城也好,先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其虚实便立见分晓,还用得着竖起耳朵听琴声吗?这是连中等智商的下级军官都懂得的军事常识,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带扩音器的古琴声,在当时纷扰嘈杂的战场野外,充其量也不过传播到几十步开外,当在硬弓、强弩的射程之内,司马懿一路风风火火的追来,岂能一箭不放,一弩不发,空手而退往返徒劳呢?他单单是为了欣赏诸葛亮的琴声而来的吗?肯定不是!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在西城,西城肯定会轻而易举地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城中尚未转移的物资也统统成为司马懿的战利品。

以司马懿的智慧,岂看不出诸葛亮在唱空城计?当时要杀诸葛亮,比杀一只鸡还要容易,但诸葛亮是蜀汉的顶梁柱,他一死,蜀汉的气数也就尽了,而司马懿是靠对抗蜀汉才掌握兵权的,一旦蜀汉灭亡,自己手里的兵权就会被收回,而曹魏早就忌惮司马家族的强盛,那时必然对其下手,因此,放诸葛亮一马,也就是给司马家族继续掌握兵权以机会 !

 空城计,是诸葛亮临危冒险巧设的妙计,司马懿以诸葛亮行事谨慎,从不弄险为由,也就将计就计、假装中计而故意放诸葛亮一马。真正的高智商的大赢家不是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马懿。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懂得咱中国祖传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

再细细考校一下司马懿的充满艰险的官运图,就会迎刃而解了。曹操在世时,深知司马懿的才智,但总是对他存有戒心,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并多次告诫,说司马懿野心勃勃,久必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让他作了个小小相府文学掾,后转为丞相主簿(行政秘书)。司马懿对此也心领神会,为避免杀身之祸,就采取韬光养晦办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时建功立业,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因为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是太子中庶子,为丕所倚重,所以曹丕很赏识司马懿的才能,所以开始提拔重用,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曹丕死,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州西凉重兵,坐镇长安,位高权重,朝野忌惮。诸葛亮也视为畏途,所以利用反间计,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曹睿中计,要杀掉司马懿,多亏曹真力保,才保住司马懿的脑袋,被剥兵权后,回乡养老。诸葛亮闻之大喜道: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总雍凉之兵,今既遭贬,吾有何忧?,于是上表请求出兵伐魏。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曹魏诸将未人敢撄其锋,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起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司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这个平西都督头衔,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它应当感谢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才是决定司马懿能否掌握权力的人物。

司马懿自然老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权的猎兔之犬角色,当然也明白诸葛亮存在与自身存在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的,曹魏一方能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没有了蜀汉的诸葛亮,也就没有了曹魏的司马懿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面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这是当时的司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马懿还需要继续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就不会遭到卸磨杀驴的惨局。继续推磨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必须继续存在,以此来争取时间培植势力,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

因此,司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装呆犯傻,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由此,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愤愤不平,诸将也夺存疑惑,曹魏朝廷上下也认为司马懿智商不高,胆小多疑,优柔寡断,成不了什么大事,于是也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至此以后,司马懿虽重兵在握,处于明显优势,但对蜀汉从不主动出击,更不击溃诸葛亮的主力,使诸葛亮继续保持一支攻击能力,以维持相对的战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谩骂,不听诸将的合力劝告,坚持据守方略,耐着性子与诸葛亮磨。相互间偶尔有点小动作,都属边界摩擦,双方领土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就充分表明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远见,他故意给曹魏留下一个他人猎获不到,只有他司马懿这只老猎狗才有可能追及得上的猎物”——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一支具有一定攻击能力的蜀汉军事力量。有猎物:猎狗暂不能烹没推完:驴还不能杀。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装起病来,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暗中密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就足以证明,司马懿在空城下所表现出来的超高智商,绝非咱等闲之辈所能望其尘。纵观历史,三国中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不过是惯于韬光养晦、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历史配角而已。

因此当司马昭问:莫非诸葛无兵,故作次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时,司马懿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为由引兵离去,作出了中计的样子,其用心苦也!这也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啊!

这正是:

诸葛一生唯谨慎,司马大事不糊涂。

若论聪明与智慧,孰能轻言司马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