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里话诗月

标签:
书痴小屋中秋节古诗咏月文化 |
分类: 心香一瓣 |
又近中秋,月盈如盘。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时至中秋月更圆。去国怀乡之人,望月思乡。月亮成为中国人相思、思乡的载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天边一轮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四季,春属木,夏属火,夏秋之交属土,秋属金,冬属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人们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学作品中则大量描写、咏叹月亮。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可以这样说,唐宋以来没有哪一个知名诗人或词人没有写过月亮赞歌。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月蚀、月晕等)引来人们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所以,咏月的诗词就多起来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月亮的永恒、美丽、亲近,所以古代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其中表现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闲情,无不尽致,最耐玩味。
以月寄乡情的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童蒙皆知,且此诗通俗,真正的达到了大俗大雅!但是,这首诗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以月喻亲情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是年六月,安禄山叛乱,兵破临潼,玄宗奔蜀。七月,肃宗继位。正携家避难的杜甫,将家小留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肃宗行在(甘肃灵武)“保驾”,途中不幸被叛军虏至长安。这首诗就是作为俘虏的杜甫在长安望月思亲而作,它表现的是社会动乱中离人的情感,而且,杜甫能以他的卓绝的诗才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其实,在平常的岁月里,在千家万户中,在千千万万不一定能以诗歌来表现月下思亲的普通人心里,见月思人,见月伤情都是一样的。
当然,古诗中以月寄相思的就更多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首诗一开头即描写出“海上生明月”的奇特景象:明月从大海升腾而起,普天下有情人将共享这美丽的时刻。“天涯共此时”中的“共”字,正写出了有情人心中所共有的爱。“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说怀着深情厚意的人抱怨长夜难熬、“竟夕”不眠,被“相思”所折磨,只能“起”而披衣徘徊。“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夜深了,月光更加明亮;露水寒凉,沾湿衣巾。“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者深情地说:很想用双手捧一掬月光赠给我的心上人,但月光不能用手盛满,只有回屋就寝寻梦,也许在梦中能与你相会……
最后说说中秋月,在浩如烟海的中秋节感怀的诗词中,对中秋节月亮的描写最为精采的还数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前所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较为关注太阳不同,中华民族在对宇宙的认识中比较重视月亮。我们的祖先曾无数遍地通过观察月亮的运行,来探究人和宇宙的关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月亮是圆满的,人生能圆满吗?于是就有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于是就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于是就创造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团圆节——中秋!但是,上天讲不讲这一套呢?天上是否也有团圆节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应该去看一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多少人猜想着: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宫一定是美的,远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会有不幸,会有孤独,但只要你热爱这世界,热爱人生,那么你就会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乐趣、生活的希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之夜,月如飞镜,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下雕花的门户,照在因思念亲人而不能成眠的离人床前。此时此刻,月亮的圆满反衬了离人的孤单,“多情却被无情恼”,自然会心生抱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无仇,近日无怨,你为什么总在我别离之际却肆意地炫耀你的“圆”呢?这是词人的“蛮语”,是不近情理的话。人之有愁有怨,与外在景物何干?倘若人人都这样来思考问题,那还能活下去吗?所以,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铺垫,一个极端,是打了一个“结”。该如何解开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至理名言,将前面的“结”一语宕开,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啊!
不懂得“此事古难全”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只看到“全”而不承认有“缺”,对生活的挫折没有思想准备,一旦面临,便被击倒;二是自欺欺人地回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寻,活得很累,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三是理论上认识到了人生“难全”,但行动上却本能地抗拒。所以,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是一种境界。
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阴晴圆缺,都要顺其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