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2011-09-04 23:25:13)
标签:
书痴小屋应试教育校外培训童年幸福教育 |
分类: 不吐不快 |
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昨天与朋友聊天,朋友说刚刚刚陪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回来,累得饭都不想吃。我听后大吃一惊,问你家的孩子不是刚上初一还没有一个星期,你就带她到处去参加课外培训?!她说没办法,孩子班上的同学大都参加各种校外的辅导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肯定会在班里成为垫底的学生,那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个极大的打击,对孩子今年升学影响更大,借用一句流行语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我无言以对。联想到不久前听说上海一个小学生在QQ日志里记录了假期的生活,没完没了的辅导班,特长班,时间安排以分来计算,孩子苦不堪言,在QQ签名上写了三个字“我想死!!!”
我不禁回想起我们刚读初一时,我们的孩童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放学放假后,我们玩游戏。滚铁环、打弹子、爬树掏鸟窝、下河捞鱼摸虾。那时,我们没有网络,没有补习班,没有ipad,也没有psp,更没有上大学的压力。我们在那蓝得晃眼的天空下,单纯地无公害地成长着。或许我们瘦骨伶仃,尽管有时我们也调皮任性甚至叛逆,但我们绝不会离家出走,更不会想到自杀。
“现在的孩子们太可怜了!”不止一次听到家长们的类似抱怨。孩子们在娘胎里还不大会踢腾,就要开始接受所谓的“胎教”;出生后连“爸爸”“妈妈”还叫不清楚,就开始学习“MONKEY(猴子)”、“TIGER(老虎)”;有些孩子连“幸福”两个字还不会写,就已经为了将来虚无缥缈的所谓幸福,无奈地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之间往来穿梭;现在的孩子起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晚,读书时间越来越长,书包越来越重,见识却并不见得增长多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原本贬义色彩浓郁的话,却成为无数孩子的通病,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个真凶就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考试,就是考试、学习;从小就被灌输‘要当第一名’的思想,如果做不到,生命就没有价值;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往往被家长以‘会影响学习’为由赶进书房;领导去某学校视察,老师提前让孩子背好台词,这不是教孩子说谎吗?基本良知被破坏掉了,怎么有幸福感?”
其次,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有责任。偷走孩子们幸福的首先是家长,因为家长是孩子们幸福的直接源泉。不要对孩子有过高期望值。孩子能上什么学,由他的天赋决定。现在有些家庭,越是条件不好,父辈学历低的,越渴望‘翻身’,好像孩子就是家长们生命的延续。其实,这是在拿孩子赌博!家长们应该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法,少要求孩子做什么,多支持孩子干什么。当我们孕育孩子时,期待的是健全、健康的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们也在一点点变得贪心。其实,我们要想一想,社会最需要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或许,一千个第一名,也不如孩子拥有爱心、责任心重要;或许一千个名校毕业证,也不如孩子遇到事情能平和坦然接受、笑对人生。引导孩子做好应该做的,多做喜欢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许,我们将收获更多。
最后拿走孩子们幸福的是社会的评价方式。人才选拔方式如中考、高考不改革,用人机制不改革,何谈孩子们的幸福?
童真、童趣、童稚,正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不是一种可以回归的淡出,而是彻底地死亡。也许我们还得重复鲁迅先生的那句话:
救救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