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说史:春秋时期的范蠡原来是个贪财好色之徒!
(2011-09-02 21:50:18)
标签:
书痴小屋四大美人之一西施范蠡贪财好色杂谈 |
分类: 书痴说史 |
书痴说史:春秋时期的范蠡原来是个贪财好色之徒!
前些日子读《越绝书》,书中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晚唐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据史书记载,西施是我国春秋时候一位绝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施原名夷光,是战国时代越国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长得红颜花貌,芙蓉之姿。
当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战俘,越国大夫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吴国做奴隶。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献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凭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吴王日日深宫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内应下,勾践终于灭吴复国。
传说就是这样,随着岁月流逝,发生西施身上的真实故事,也逐渐消失在汗牛充栋的史籍中。为了弄清这段湮没已久的历史,书痴在史书中梳理,力图从另一角度还原那一段真实的历史,也算是为了博博友们一笑。
我们知道,西施艳色天下重,是个不折不扣、倾国倾城的美人,可他的情夫范蠡狡诈、贪财、好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利用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有杀父之仇、灭国之恨的机会,挑唆越王四处挑选美人献给好色成性的吴王,并从中渔利,把所有美人控制在自己手里,其中西施和东施是挑选出来佼佼者,而东施又比西施略胜一筹,西施有心脏病,东施身体健康,便于繁衍后代。
为此,他对西施软硬兼施,以复国为借口,敛财为目的,把西施送往吴国,并信誓旦旦,成功以后与西施远走高飞。西施含辱负重,利用其绝色容颜和柔言媚语让吴王神魂颠倒,色令智消,终日与西施嬉戏其中,从此沉湎酒色,将争夺盟国霸主地位的壮志置之脑后,更放松了对越王的警惕,使越王有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良机。
与此同时,西施还利用吴王对她的信任,离间吴王和大将吴子胥的关系,最后逼死伍子胥,削弱吴国军事力量,为越国复兴和越国战胜吴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范蠡把东施留给自己慢慢享用,并利用越王不在家,自己操纵国家大事的机会,大肆敛财,转移赃款,并在海外购进房产,筹办企业,又秘密与西施勾结,转移吴国金银财宝,成为富甲天下的巨商。
在东施留下后代以后,他瞒着东施迅速转移子女,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清查国库,发现有大量白条,根据民众举报,范蠡在管理国家期间有贪污嫌疑,于是组织调查,范蠡自知事败,以出国游说为由,将东施留下作为人质,越王一念之差,贪恋东施美色,将范蠡放行。
范蠡与西施逃奔国外,隐姓埋名,享尽荣华富贵。
凡事必有目的,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色,或为情。书痴看人、看事,既看过程,也看结果,更看目的,无过程之所为不能为,无结果之所为不去为,无目的之所为不可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