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季羡林时代,谁能扛起大师之旗?!

标签:
书痴小屋文化季羡林辞世 |
人民网北京11日电 (记者 吕绍刚)记者今日从北大校办了解到,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于今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羡林走了,一代学人的楷模离开了我们。季羡林走后,谁还能扛起国学大师的大旗?
前一段时间,关于余秋雨的大师之争甚嚣尘上。引发了什么是大师?大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贡献?众说纷芸,莫衷一是。大家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大师、专家满天飞的,鱼龙混杂是不可避免的。滥竽充数、名不符实的大有人在。其实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相当一部分人的硕士、博士是怎么读的,某些院士是怎么来的。
可悲的是我们这些幼稚的人往往被外面的画皮所折服,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待大师们,当然不是不能尊重大师,而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要有分析头脑要能知道如何判断大师。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判断标准,认为是最低的否定标准,不是肯定标准,希望大家交流。不敢自称有效,否则又要有好为人师之嫌了。
第一是:世界的眼光:首先大师要有世界的眼光,不要居于一隅,不要是井底之蛙,要通晓世界范围的情形。
第二是:大势之判:对人类文明发展之大势有自己的判断,明白大的趋势,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进步的,有前途的,什么是没有前途的。
我曾经在福州的“海都大讲堂”听过一个号称专家的人评价中国的现状时说:中国的农民是可怜的,中国的这一届政府做出了减免农业税的政策,但是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进一步退两步。并且举出来一个清代人的统计资料说明我国的农业政策还会逆转。我从前一直挺尊敬他的,但是自从听到这种话,我就知道这人绝对不是个大家。首先是没有世界眼光,大家都知道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是怎样的,中国的农民实在是太苦了,被剥削的太厉害了,剪刀差,农业税,以至于很多土地荒芜了。现在政府的政策目的是什么,不是说良心发现了,而是被迫的。大家知道2003年开始中国的粮油价格开始动荡,威胁到了社会稳定。
根源有二,一个是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另一个是我们国内的退耕还林和土地荒芜。退耕还林和国外政策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有土地荒芜的可以处理,本来农业税站了不到总税收1%,并且地方政府借机大肆收刮百姓,一方面是农村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是主要即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于是新农业政策加速出台了。同时大家知道社会的民主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倒退是暂时的,持久的倒退会让社会崩溃,文革就把中国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了。
第三领域权威:判断标准是通晓最先进的理论,通晓前沿动态。有些导师竟然不懂复杂系统,讲不出来熵理论、混沌理论.....整个学校真正能够讲的通的不过寥寥几人。书痴窃以为,所谓大师必须是学通且贯,必须是自称体系,自成一家的,有独到之见,有重大创新。目前国内的许多相互吹捧的大师其实不过是一个学者而已,有很多还是剽窃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当先进。
第四客观精神:判断标准是实事求是,不要乱弹琴。为什么这个要求,因为文科的大师只有实事求是才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理工科的只有实事求是的才能代表客观,代表正确。
第五大家风范:所谓的大师,必有追随者也。一座大师就是一座丰碑。大师对后进的作用主要有:首先要传道授业,提携后进;其次为后进们做出表率,指点人生。那些道德败坏者不是大师,那些视学生如粪土、视学生为工具的也不是大师,那些传授鸡鸣狗盗的也不是大师。
那么到底何谓大师?通俗点讲,就是普通的民众也知道,一言以蔽之,妇孺皆知可谓大师,象孔子、牛顿;著名学者的标准是一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是从理哲学研究的,那文学界、史学界的人都知晓你的研究,象冯友兰、佛洛伊得;只在自己的领域独领风骚的,只能算是知名学者了,比如历史学界的庞朴、葛兆光等。
大师者,百年难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