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报载,青岛一公司老总范某因经济危机资产缩水,不得不裁减包养情妇名额。五名情妇几轮PK下来,仅一人幸运晋级。落选女于某不忿,邀约范及另外四女出游,途中开车冲下悬崖。于某当场死亡,其他几人均不同程度受伤。
这则新闻引发网友们的热议,书痴不愿凑热闹说三道四,只是想从历史角度来看看几千年来我们先人们是如何称呼二奶的,又是根据什么来对此进行分类的。
有一首新疆民歌唱道,“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跟着那马车来。”音乐优美动听,歌词诙谐有趣。带着嫁妆不希罕,汉族的女子也会带来嫁妆,而最让汉族男子羡慕的还是“领着你的妹妹”一句。其实,在古代的中原,姊妹共侍一夫,也是常见的风景。其中最有名的当是上古时代的尧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二女同侍一夫。后来,帝舜晚年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追至湘江一带,闻此噩耗抚竹痛哭,泪珠溅于竹子上,从此这一带盛产“斑竹”,又称“湘妃竹”。不过那时的二女共侍一夫,二女并无贵贱之分,应该不算是二奶的范畴。
要想弄清楚二奶的内涵,还得先来搞清楚“妻”的定义。《礼记·内则》载,“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也就是说,娶妻由两家父母通过“媒妁之言”,经过所谓的“六礼”的程序,新妇进门拜过家庙,即所谓的“明媒正娶”。妻的对称为夫,而媵妾的对称则为“主”或“君”。
那么古代文献中,二奶们都有哪些称谓呢?他们又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且听书痴一一道来。
一、媵、妾、姬
《说文解字》中,“媵”也写作“傯”,释为“送”也。也就是说,“媵”本来是动词,意思是送。学者考证说,古代贵族嫁女,一定要有人陪嫁,他们就叫做“媵”。古文献说,诸侯与一国联姻,邻近两国也要将本家女儿作为“媵”陪嫁,甚至于一国嫁女,同姓诸侯都要以女从嫁,以至“诸侯一娶九女”。
古人常说“媵妾”如何如何,似乎“媵妾”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媵”和妾曾经贵贱分明。唐代法律规定,“媵”的身份介于“妻”和“妾”之间,为什么呢?因为媵的出身与妾不一样。《左传》记载,春秋时还有贵族女性主动跑到心仪男子处,即所谓的“奔”,因为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出身贵族,也只能降格为“妾”。
“姬”也是妾的别称。姬原是周的国姓,所封诸侯都姓姬,那里的女人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在古文中常见到“王姬”、“伯姬”等。春秋时人以姬为贵,为抬举贵族之女,便一律称姬。这个美称进一步普及,便成为美女的通称,后来才逐渐专指妾。
二、傍妻、下妻、少妻、小妻、庶妻
由于妾的地位次于妻,妾也不喜欢别人直呼她为妾,便往往在妻字之前加上限定词来代称,上述诸称谓即是如此。
三、别房、偏房、别室、侧室、外室
博友们一看就明白,这也根据妻妾在家中的居所得来的称谓。妻称正室,因妻住正房,往往与夫的卧房相对,而妾一般居偏房之中甚至于是住在大宅之外。
四、如夫人、姨娘、姨太太、小老婆
在各种称呼中,子辈们称父妾为“姨”似乎最为久远。当然富贵之家也有称庶母的。一般人家特别是那些暴发户们,就简单多了,称姨娘、姨太太更为常见。至于民间,最常见的是“小老婆”,则带有贬义,以至于《红楼梦》中鸳鸯一旦骂将出来,平儿、袭人的脸上挂不住。
至于外人,称呼朋友的妾多用“如夫人”,不管怎么说,也只是相当于夫人,离夫人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妻妾一路走来,已历几千年。妻的称呼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妾则多矣。“妻妾成群”,应该是男人的梦想吧,不过也得好好掂量一下,光是称呼就如此麻烦,其他就是更不用说了。至于现代生活中,妾成了包养的情人,甚或成了“二奶”,即使升格为“二奶”,不是还有大奶圧着嘛,我知道,当今二奶们最大的愿望也就是扶正,转正成正式的妻,对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