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单位人事变动,老大老二都被调离.说实话,这两位仁兄做事做人都不是乏善可陈的.至于五年来学校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不是因为领导们没有能力和魄力,而是因为他们都太精明,想把所有的事都弄明白.其实,世上的事就是那么怪,要是你身边的事都清楚了,你还真的就活不下去了,至少是生活索然无味.难怪郑兄板桥二百多年前就说过“难得糊涂”,确实如此。
书痴窃以为世上有些东西,最好别看透,留几分神秘,留一点朦胧,留一丝悬念,可能会更有意思些。
今年春节晚会上台湾的魔术师表演的魔术,如果让观众看透了手法,知道了诀窍,就让人们失去好奇心;川剧中的绝活变脸,正因为迄今为止大伙都没有看透其技术真相,才能屡演屡新,大受欢迎,成为国粹。
其实我们身边的朋友交往,各有目的,或为友谊,志同道合;或为利益,相互利用;或为酒肉,吃喝为乐,都能好的兄弟一般,所以古人才有友有“诤友、益友、昵友”之说。但如果你要是以犀利的眼神,看透每一个朋友的交友动机,你可能就成为了孤家寡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老话想必各位都知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当然,也不能糊涂到朋友把你卖了,你还替他数钱。因此,“近朱者末,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
书痴痴书也痴痴情,那就来说说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种纯情虽然不能说亘古未有,但是芸芸众生似我辈,却没有遇到。当然如果遇到了,我也不会放弃。绝大多数的情侣,两个人走到一起,各有所图。我图你的青春美貌,你图我的才高八斗;我图你的娇艳可人,你图我的家财万贯;我图你的温柔贤惠,你图我的收入稳定;还有其它种种一些情恋的内在元素,因合理而存在,既不要看透,也不能说透,否则就很没意思,还是朦胧一些为好。
读遍史书,看那些帝王将相建功立业于战场。若如彻底看透了,不过是杀来杀去,你强我夺,成王败寇。果真如此看法,那就没有了我们对“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的万世景仰,也没有了我们对"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的千秋缅怀,更没有”至今思项羽“的思古之幽情,剩下的大概就只有“可怜白发生”的喟叹。那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也就变得太乏味、太枯燥、太无趣了。
科学研究够神圣了吧,探索自然奥秘,造福人类社会。可要是真看透了,无非是整天窝在实验室里,和一堆瓶瓶罐罐打交道,试验来试验去,弄几个数据,凑两篇论文,得个把小奖。达尔文忙活了一辈子,不过就是发现了人是猴变的;都说牛顿伟大,也无非是弄明白苹果从书上掉下来的道理!就过激励了几代人,最终弄清哥德巴赫猜想的我们的老校友陈景润,更是好没用处,终其一生,也就是证明了“1+2”。然而好在科学家们都是没看透的人,痴迷不该,坚持不惜,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一条路走到黑,才有了今天的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亿万生灵享受着科学研究的成果。
亲情是最珍贵的感情,倘若看透了,其联系纽带不过是人类繁衍所必需的一种高级条件反射,并未超越动物性。就像凶猛的鳄鱼,又是慈爱的妈妈,残忍的豺狼,对子女却关爱有加。
人生在世,当有慧眼:看透敌人的本质,不当东郭先生;看透小人的嘴脸,不与其为伍;看透骗子的谎言,不上当受骗;看透别有用心者的挑拨离间,不被人当枪使;看透行贿者的糖衣炮弹,不信他的花言巧语。但也不必把所有的人和事都看透,譬如亲情、爱情、事业、友谊等等。一个什么都看透的人,是糊涂虫,无要可救;而那些精明到了骨子里的人,那些什么都看透的人,活的既累,又没情趣,是不可交之人。
书痴愿意做一糊涂人,不是还有一句老话,“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么?
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