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沭河、沂河的由来----兼答博友老流的几个问题
(2008-10-22 19:16:26)
标签:
沭阳沭水沂河文化 |
前段时间博友老流在我的博文《淮河泗水地区的政区沿革》留言,提了几个关于我的家乡沭阳的几个问题。这段时间工作比较忙,因此没有及时回复老流兄,在此特致歉意。后来在回留言时由于内容较多,所以我想还是写在书痴小屋吧,也是在外的游子给我那几乎没有什么名气的故乡作点宣传吧。
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还是先把老流兄的问题全录如次:
老弟对苏北政区沿革颇有造诣,读之受益匪浅。一直以来,我也非常关心故乡古地理及民俗,有几个问题一直萦怀而不解,能否请予释疑?先谢谢了!1.沭阳之名始于北魏,之前境内有厚丘、服武、潼阳、怀文等县,为何改名?潼阳改沭阳原因何在?2.沭阳得名于沭水,那此河为何得名为“沭”?沂河之“沂”呢?3.沭阳方言西不同于宿迁,南不同于淮阴,北不同于临沂,范围很小,入声子较多,连读词广泛,其由来及沿革若何?4.沭阳引以自豪的虞姬真是沭阳人吗,班马未之言也。5.新沂河之开挖彻底打乱了沭阳水系,古老的沭阳水系沿革如何?再次谢谢!
回答博友老流兄之前,我还是把沭阳县的历史沿革大致说一下,也让朋友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阳县名。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改属泗州,咸亨五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属海州府,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1996年8月苏北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
沭阳,位于沭水北岸而得名。古有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查、怀文、服武等名,东魏武定7年(549年)设沭阳郡,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沭阳县沿用至今。
回老流兄:书痴生在沭阳长在沭阳,只到30多岁才离开沭阳来到福州。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查资料,才看到台湾影印版的沭阳县志,以前在沭阳期间从来没有机会接触沭阳县志。应该说恐怕沭阳县图书馆、档案馆都不容易看到县志,特别是明朝以前的县志。现在我来回答你的几个问题,不一定准确,还望见谅。
《莒县地名志》认为“古术士施展法术之水汇成此川而得名”,此说近于荒唐。因为占卜和鬼巫之术在先秦各诸侯国普遍存在,当时的人们对此虔诚至信,并非只有沭河流域的古人信奉此道。况且“术士、巫术”等字义是“术”字的引申义,并非本义,因此,用“术士、巫术”等词义来解释“沭水”名称的由来只是望文生义。《说文·行部》注:“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邑中道而术,大道之派也。”可见,“术”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记述: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南至徐国(现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今山东莒县)、郯国(现今山东郯城县北)。由于这条道路“僻在东方”,其重要性略逊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
这个观点与徐锴所说“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将这条道路称为“术”道。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术水”。“术水”成为这条河流的名字后,古人为了区别字义,又在“术”字上加了“水”旁,即“氵术水”,《汉语大字典》注:“氵术,同‘沭’,水名。《玉篇·水部》:氵术,水。在琅琊,任绪钓鱼处’。”这里所引的《玉篇》是南朝梁顾野王所著字书,说明南北朝之前,“沭”字的异体字还有“术”、“氵术”等写法。《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氵术”字,说明这个字在汉代已不常用,大约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术”和“氵术”就统一写为“沭”字了,但仍有少数人用这两个字,所以《汉书》有“术水”,《玉篇》有“氵术水”,随着汉字的演化,许多异体字不再使用,“沭”字便逐渐代替了“术”、“氵术”,成为今天的“沭河”,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
2、沂河,源出于沂蒙山区的鲁山,在沂源县境内三府(一作佛)山和抓鸡山之间。“沂”之名称,由来已久,《尚书.禹贡》中就有“淮沂其又,蒙羽其艺”的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经以前,大禹就曾对该河进行过治理,近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叫做“沂”了。汉郑玄云:“沂河源出沂山”。一般泛指沂蒙山区,名称来源,盖由于此。
3、沭阳的方言独特,我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发现沭阳的地方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话,这点在普通话中很少见。由于沭阳地处平原,不象客家人一样讲客家话,很少受到当地土语影响,沭阳话的独特之处也是我想搞清楚的,但是由于这方面研究成果很少,等我询过我的朋友,一个复旦大学的语言学博士后,如有新意再说与老兄。
4、虞姬到底是不是沭阳人?我想说出我自己的看法。虞姬应该是沭阳人,这点从唐朝以来的县志都有记载,还有就是沭阳的颜集镇有关于虞姬的地名,沟名。我的乡人民风淳朴,还没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坏习惯。老流兄以班马未言提出怀疑,我想这大概是女人不入史的传统使然吧。
另外,关于古老沭阳的水系,应该可以另成一文了,留待以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