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三学生家长的困惑
(2008-09-08 15:04:44)
标签:
高考高三家长孩子前途文化杂谈 |
孩子今年高三,学习还是不怎么上心,搞得我是整天心神不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书读不下去,主要是静不下心去读;朋友也懒得聚,不想让他们看我怏怏不乐的脸色.一段时间过后,我都感觉我是不是有了心理问题.
一天在广州的师弟申兄打来电话,聊及此事.他说做家长的其实没有必要替孩子设计人生之路,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抛弃错误、单一的价值观,保护孩子的个性和最敏感的才能,让孩子能快乐成长。作为家长,其实只要尽到两点责任即可:一是孩子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需要,父母需要帮他营造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二是每个孩子都是惟一的,要保留他的特点和个性。“每个生命的过程都需要健康、美丽、热烈地绽放。”
通完电话,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细想一下,确实如此。其实我们逼孩子,考试得高分就是实现我们作为学生时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从爱孩子的角度,认为“读名校、找好工作、赚大钱”。其实社会上又有多少精英是从名校走出来的。记得有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片子的主人公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同时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他成就了天才的博弈理论。而伦敦有一位在失物招领处工作了整整34年的女士玛琳娜,因为热爱和出色的工作,也被英国女王授予五等勋爵。这是“行行出状元”的外国版。
没有任何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孩子的个性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可能。这就注定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秉赋”。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关键应在于挖掘他的与众不同,使之达到极致。也许这才叫做“尊重”。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尊重”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不过,首要的是观念的更新。一个不太尊重“个性”存在意义的教育体系和家庭、社会文化心理是很难实现“个性张扬,创新突破”的,因为创造力被埋没和抑制成了常态。每个人都尊重“人”的存在,尊重孩子也许才不会是“海市蜃楼”。
今晚回家,就对于儿说,如果实在不想读书,那就去自己喜欢做的事好了,只要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无害。
呵呵,不知云儿可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