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痴罗志华辞世文化之死杂谈 |
也许,你并不知道青文书屋,也不知道罗志华是何许人也。在今天之前,我也不知道。但读书人想必都知道代表着香港文化符号的二楼书店。某篇关于香港的新闻写道:在香港,不管是身在旺角抑或铜锣湾,人们只要一抬头,就一定能在那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中找到书店的招牌,然后,在一个十分狭窄的楼道口,轻移玉步上二楼———这就是具有浓郁香港文化特色的“二楼书店”。
不错,青文书屋就是二楼书店。罗志华就是青文书屋的主人。不过青文书屋在2006年就已经倒闭,书屋的书租借了仓库存放。而在08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罗志华死了。在青文书屋的仓库里,罗志华被倾泻而下的书箱埋倒,窒息而亡。直至2月18日,由于腐臭,尸体才被大厦管理员报警而发现。今日无意中看到这个消息,一时默默。
人生无常,谁又能预料?那一刻,罗志华是否感到倾泻的轻松?与书同卧的黑色幽默,承载了小书店业主的悲哀。罗志华死于万重书卷重压下。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罗志华的境况,是当场断气,还是在书山下一秒一秒的走向死亡。那些14天之后从罗志华身上搬开的书上,是否都承载了一个文化人一生的执念,是否都附着青文主人的魂灵。
罗志华不是文化人,他比文化人坚持的更苦。图书行业不景气,如我们这般外行人都知道,陷于其中,艰辛自不用明言。独立的东西做的人越来越少,曙光倒了,他还在帮曙光寄卖着英文书,直到马老板宣布结业,罗志华在会场仍然坐在书堆中,埋首在复印机旁打字,他还在努力的寻求生存空间。一个人影印,联系,出版。他的书店越来越乱,书多了没有时间打理,新书就成摞的摆在书架旁,有人劝他整理一下书店,他说,“不需要,爱书的人,再乱也会来买”。
是的,爱书的人,懂得青文的人,只要有这样一片天地,就会去买,可惜我们这群人留不住一个罗志华,让他倒在了自己的纸房子里。爱书的人死于书下,是否应说一句,死得其所。只是,这样的归宿,让天下爱书之人为之齿寒。
是的,爱书的人,懂得青文的人,只要有这样一片天地,就会去买,可惜我们这群人留不住一个罗志华,让他倒在了自己的纸房子里。爱书的人死于书下,是否应说一句,死得其所。只是,这样的归宿,让天下爱书之人为之齿寒。
现在还有多少人埋首于书籍之中?快餐文化不但同化中国人的阅读方式,还腐蚀了中国读书人的灵魂。罗志华的死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引起多大的反响,但是一个爱书出书卖书的人这样的辞世方式,无疑是2008年文化界的最大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