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读书

(2007-05-27 19:06:29)
   平生喜爱读书,博且杂。我读书的习惯总是先看封面,就象端详身边的一个朋友。书的封面,有的素雅淡洁,手边的张申府的《所思》即是如此;有的华丽眩目,如美国的杂志《花花公子(PLAYBOY)》;有的书的封面怪异诡谲。摩娑着书的封面,细品着书名,猜想此书的风格,一如猜测友人的情性和品味。
  翻开书后,先读序文。一本好书,必得有好的序文。序文之妙,在于引领读者看书,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当然也有序文压着作者风头的事。最让人们熟悉的莫过于东晋的王羲之,他的那篇《兰亭集序》,文美书法又妙。读过《兰亭集》的人不多,但是没有看过《兰亭集序》的人应该很少。序文或请名家,或延权威。大多假名人之手,使自己的作品增光生色。当然也有“拉大旗作虎皮”的,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分量,全指望序文来撑门面。近观时下的序文,敷衍之作充斥于坊间,有的作序之人甚至连作品都没有看完,就那么洋洋洒洒写开来,空洞无物,不看也罢。
  读罢序文,翻到书尾,看书的后记(古之人称为跋)。后记一般是作者自为,或叙为文的目的,或叹写作的苦楚。让我读不下去的是一些作者在后记中罗列的一长串致谢名单,有的甚至于感谢为其打字的姑娘。这点让我想起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奖的那些酷男靓女那语无伦次的感谢。感谢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最没有诚意。
  我读过的后记中,印象最深的是我的老师汪征鲁先生在他的成名作《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一书后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由硕士论文之撰写至本书的付梓,尔来有一十五年了。比之“十年磨一剑”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兹一十五年向壁枯坐的生涯里,早年的慷慨与激烈已消磨殆尽,浑然习惯于淡泊、寂寞与萦绕在心头的拂之不散的苍凉。而今治学已成积习,积习难移。日日的功课,与其说是对事功与意义的某种追求,毋宁说是平凡人生的一种消遣或欢悦。这或许是颓唐,或许是已略得治学的真味。
  想想汪先生写此序文时年届五十,与我此时的心境竟如此的相似。猛然一悚,我是不是业已老了。
  读罢序和跋,沐身焚香开始读书的正文了。我的读书方法与常人有异。有的书也按部就班,从头读至尾;有的书先看结尾,再看开头,然后再读中间;有的则干脆从中间读起,然后随手翻阅。读书的方法不一而足,完全随书而定。
  读书,每当读到好书时会流连忘返,一读再读,这应该算是经典之作了。读好书如晤美人,不忍一睹离去,心里总想着要是带回家金屋藏娇那该多好。当然也有的书内容粗糙又没有什么思想,那就随手扔在一边,弃之如敝履了。
  读书之时我常有一习惯。置一读书笔记和一便笺本在侧,读书之所思所悟,随手写下来;有生字僻词,则写在便笺上或夹一纸条,然后求诸师友。读一书,当完一书。我想知识就是这样积累的吧。
  读完一本书,心中对作者对书会有基本的看法。大多数书籍,会从此别过,就如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的路人;少数的几本书,会成为的钟爱,似朋友如情人。留在心底,时时造访。
  读书如斯,读人亦当如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