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年前的那个春节

(2007-02-11 23:08:09)
  三十年前的那个春节
  今天是农历的小年,春节已渐临近,整个城市已经浸漫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氛围中。超市、商场大红灯笼高高挂,货架上的年货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南货、北货充斥于货摊之上:新疆的哈密瓜、福建的海鲜、海南的椰子、山东龙口的粉丝、河北沧州的金丝小枣,看来让人眼花撩乱。孩子们大多已经换上了过年的新妆,家庭主妇们也都忙着采买,让忙碌一年的家人过一个祥和安适的新年。
 
  春节对于年届四十的我,已经没有了那份期盼和向往。想想三十年前儿时的春节,感觉恍如隔世。
 
  三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七年的那个春节。十岁的我,那时对春节是多么地向往。在那个年代里,家家生活大多还处在求温饱阶段,平时难得一见荤腥。过年了,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准备一桌象样的年夜饭。母亲常说,宁穷平时,不能穷节。过了腊月二十四的小年(这儿我要特别说明,小年有人二十三,有人二十四。普遍有人认为,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其实这是误会。按历史记载,应该是“官三民四”,也就是当官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老百姓只能推迟一天,放到二十四了。),母亲就开始忙年了。浸上收藏已久的黄豆,上磨磨成豆浆,浆成倒进大锅烧开。母亲这时会舀上一勺,加点白糖,给我。那真是我记忆中最美的豆浆了。后来长大成人,离家外出求学、工作和旅行,喝过各地的豆浆,却再也喝不出母亲那勺豆浆的味了。
 
  豆汁烧好后,点卤成豆腐,那时的我,真的感觉母亲好伟大。滚沸的豆浆,放进卤水,那豆浆就开始慢慢凝结成鲜嫩的豆腐,母亲把鲜嫩的豆腐放进一特制的木框中,挤压成形。到吃晚饭时,母亲切一块尚温热的豆腐,撒点葱花,放点香菜和、,滴几滴小磨麻油和酱油,那就是那晚最佳的佐餐佳品。
 
  豆腐做好后,母亲就忙着蒸馒头了。那时家里比较穷,孩子又多,除了白面馒头外,还有玉米面馒头,准确点说是玉米面窝窝头了。白面馒头那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至初五吃的,还得留下待客用。所以母亲和姐姐们每顿饭很少吃白面馒头,而是吃黄的玉米窝头。
 
  当然让孩子们最高兴的应该算是除夕了。除了一饱口福外,还可以从母亲手里拿到多少不一的压岁钱。也许是一角,二角,至多不会超过五角。由于我是家中的男孩,压岁钱比姐姐们多。晚饭后,一家人坐着守岁。嗑着瓜子儿,嚼着香喷喷的花生,还有自家锅里炒的玉米花。我尽量支撑着不去睡觉,因为三更的时候要放鞭炮,我缠着父亲让我放。不过往往是敌不过睡意,爬在那儿就睡着了。等到被鞭炮声惊醒,已经是拂晓了。我们孩子会起来在各家院门前转悠,寻找一些没有炸响的爆竹。
 
  年一过,就开始走亲访友了。随着妈妈去外婆、二姨、小姨家,我最高兴的是能有糖果吃。我有时也会被母亲叫上姐姐家,带姐姐们回家团聚。
 
  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外面已经有零星的鞭炮声了。
 
  过年了!过年了!
 
  送给来小屋的朋友新年祝福,“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处是那南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心静时总会默默地祝福您,愿幸福与平安伴随着您甜甜蜜蜜的一生。新年好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