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图书馆还书,顺道替云儿借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偶然一瞥发现书架上的小说《亮剑》。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非常喜欢,李幼斌、何政军两位演员把李云龙和赵刚真是演活了。说实话,再好的电视剧我是从来不看第二遍的,可这次让我破了例。晚饭后我开始读小说《亮剑》,用时八小时读到凌晨二点多。读完小说,感触颇多。
小说的情节与电视剧无异。客观点说,作者的文笔并不怎么样,如果硬要说点优点的话,大约就是文字朴实无华。看完小说我才知道,电视剧《亮剑》只是小说的前半部分,换句话说,电视剧的编剧腰斩了小说,其后半部分才更精彩也更能让人深思。小说前半部写国共联手打倭寇很过瘾畅快淋漓,后半部比较凄凉令人落泪,写的很真实。但原著小说亮剑的后半部可能是因为资金、艺术或政治问题。连续剧上并没有拍……也许根本不敢拍,结局差别完全不同。
“亮剑”下半部其主要人物在疯狂的年代饮恨自尽.我的心灵猛地受到一次震撼.李云龙的死,赵刚的死,两位可爱的中国最优秀女性的死.向人们昭示着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名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中,最为深刻的是赵刚的死.他和妻子临终的几句对白犹响耳边.他们怀念着年轻时代的崇高信念,参悟着那些无数用自己的血肉换来的红色政权下的现实和自己年轻时代血火中的追求有着怎样遥远的距离.他们互相鼓励着面对黎明的死亡,一起"上路".我看到此,周身的血液凝固了.而今,和平的年代里,他们真的象茫茫夜空中的瞬间失去的流星.走的无声无息.就象李云龙手中勃郎宁枪口中的一屡青烟......史书上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可怜而可敬的功臣的悲剧的结局,是那么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
也许电视剧编剧还是对党在五七反右以后所犯的错误有所顾忌,不想也不敢把血淋淋的悲剧呈现给广大观众,让观众明白那近二十年的荒唐岁月。其实,一般有震撼力的作品,唯其悲剧性,才能让人们警醒和抗争。腰斩掉后半段历史,实在是一大败笔。
我建议各位朋友,有条件的话去看看小说,完整地感受英雄最后的无奈和凄凉。
附网上小说的地址:
前一篇:让中国人感到羞耻的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