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爱心,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说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人是这样句读,这样来理解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知(智)者乐水”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吗?“知者乐水”,按照这种观点,喜欢水的动物(各种鱼类、泥鳅、乌龟、蛇)都是聪明的了;“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等山中百兽都是世上最仁慈之物了?显然,这种读法和理解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怎么来理解才能符合孔子的本意呢?各位这样试试看。“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换成现代汉语的说法,那就是智者的快乐就是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之乐,象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孔子的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智者的乐是动感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态的,象山一样。而按照误读,智者乐水就是喜欢水,仁者乐山就是喜欢山,明显有误。有学问的智者,人聪明,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大的胸襟;仁慈的人,多半是浓厚的,宁静得象山一样。我认为,“知者乐”,就是说智者是快乐的,有知识有见识的人兴趣广泛;“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一般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这种人的寿命自己也长一点。
所以,我想我们再也不要受误读的影响了,要不我们说“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怕水的人就是傻子了;那喜欢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们,可就是普天下的大善人了。
前一篇:痴人痴语:君不戏臣妻,父不进子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