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几天的时间,我读完了李碧华的《烟花三月》。李碧华的作品,我十几年前就开始涉猎其间。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作品,大概是从看了《青蛇》开始吧。之后到处疯狂的搜索她所有作品,越看越觉得恐怖,一个女子怎么会如此清醒,如此绝情的看社会看人生,几乎以为她是冷血的。根据我以往对李碧华作品的印象,她在冷艳凄清里有一种旁观者的残酷和思索,同时还能让人读出一种很深的企盼和执着。她的作品经常有着女性的任性、尖锐,但我感觉还不失体贴。
很惊讶于她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及调侃的本事,而且她的字句也是相当精练而华丽的,显见她的古文功力之深,不仅如此,我想最让人折服的还是她对历史上深入人心的掌故的改编,借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演绎出新故事,拿古人开涮,往往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像《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青蛇》《秦俑》《梁山伯自白书》。
直到看了她的《烟花三月》对她的看法才有所改变。该书讲述一位曾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被骗到湖北当慰安妇的78岁老妇袁竹林,一心寻找被迫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纪录了从她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途径,帮助现居武汉的袁竹林找到已迁至山东的廖奎的全过程.找到廖奎时他已双腿残疾,李碧华直到最后都陪伴袁竹林全程走完这一段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寻人旅程.李碧华在这本书里放弃了瑰丽的文字,追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却还是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文学技巧.书中最珍贵的是作者与主角之间的互动及情感介入,其意义超出单一的历史事实,袁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日军侵略中国期间20万中国慰安妇的缩影.
在读这本书时,我每每想把书放下,放弃阅读。因为鼻子一直发酸,似乎眼泪随时都有可能流下。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但是也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一段苦难。作家的良知,让李碧华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并忠实地用笔记载下来,让这一段历史不至于随着当事人的离世也如烟一样的消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