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传统相声中“歪批歪讲”类型的相声节目很多,其中如《歪批三国》、《歪讲百家姓》、《讲四书》、《讲帝号》、《歪讲三字经》等等。都是缘于名作已经家喻户晓并且几乎被神化,而民众对于其过于僵化崇拜的一种揶揄或嘲弄,相声演员则以曲解歪讲的手段,做文字游戏,透过风趣幽默的歪批曲解显示了批讲者的智慧光芒。
薛宝琨先生在《中国人的软幽默》一书中说:“中国人的性格就是如此,既有庄重、理智、拘谨的一面,也有热情、开朗、乐观的一面,特别是老百姓,性喜嘻戏,行尚滑稽,语多诙谐。大凡每一群体,都有讲笑话、制谜语的能手,都有善事模拟领导、名人和“不苟言笑”者的举止、情态,以相谐谑的喜剧人物。”而相声演员正是这样“以相谐谑的喜剧人物”。他们对于经典的曲解歪讲正是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笑”来对经典“以相谐谑”。而这种歪批歪讲经典的幽默方法并非相声演员首创,由来已久。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难张温秦宓逞天辩,蜀臣秦宓曲解《诗经》来诘难张温。南北朝时期北齐高祖钟爱的优伶石动筩,他更是擅长歪解经典做语言文字游戏的行家。《启颜录》中记载他征引《孝经》中:“父子之道,天性也。”曲解“天”姓“也”。他曲解《论语》:
动筩又尝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筩因又问:“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筩曰:“先生读书,岂会不解孔子弟子着冠者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筩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座中大悦,博士无以应对。
这两位都可以看作是歪解经典的高手,也可看作是相声演员歪批歪讲经典的前辈。而相声演员更是将这种历史悠久的幽默方法应用到相声中来,纵横驰骋,运用自如。(“石动筩”对《论语》的曲解,似与相声《歪讲三字经》中的曲解异曲同工。)
下面咱们试以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为例,具体分析一下:
《歪批三国》的始创者为“相声八德”之一的刘德志,他自幼聪慧,早年曾在皇宫御膳房里当差,干些杂活儿。他很喜欢相声,同时也是为了生活,在清室逊位时,他结识卢德俊,由卢德俊代拉师弟,成了徐有禄的弟子。他长期与焦德海合作,1937年焦德海不幸猝然病故,他便出面,与焦德海的弟子张寿臣等“磨桌面儿”,义演所得全部收入用于焦的殡葬。因为他的父亲曾在清廷如意馆里任职,受其父影响,他自小就非常爱好文学,阅读了多部古典小说。他在熟读《三国演义》以后,激发了创作灵感,经过认真构思,多次修改,就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歪批三国》。段子从关羽屯土山降曹操开始,批、讲关羽在曹营中的生活,在得知刘备消息挂印封金后,他保着二位皇嫂,然后过五关,斩六将,一直“歪批”到古城会。作为“文哏”的典型作品,后有多位艺人使用。
(摘自《逗你没商量——相声界奇闻趣事》孙福海)
侯宝林、刘宝瑞、苏文茂三个版本的《歪批三国》,均以“《三国演义》中带‘三’的回目多,故而叫《三国演义》”为“诗眼”,着力在“三”字上面做足文章。而又各有不同,仅以此段相声的“底”来区分:侯版——“三妻”;刘版——“三个不知道”;苏版——“三个数学家”。
侯宝林先生以学者的姿态对《三国演义》进行饶有趣味的评点,使听众听后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无疑是对小说本身最好的宣传,同时也是利用前人研究《三国演义》成果运用到相声当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侯版的《歪批三国》的“底”耐人寻味,对“三妻”——三人对妻子的态度(刘备撇妻、吕布恋妻、刘安杀妻)加以引申曲解。而这其中的曲解歪讲直接来自《毛(宗纲)批三国演义》中的批注。咱们来看一下在《毛批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千金买骏骨,百金谢狼肉,一上黄金台,一饱刘君腹。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当作野味请客也。]
再看一下“侯版《歪批三国》”中:
甲:刘安这小子就这样发的财。
乙:陡然而富呀。
甲:一百两金子,买房置地,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
乙:那还用说呀?
甲:物质享受那是太好了,精神上太枯燥了。
乙:怎么呢?
甲:街坊邻居谁都不理他,打了半辈子光棍。
乙:哎,有钱了可以再娶一房呀。
甲:谁家有姑娘也不给他呀。
乙:怎么呢?
甲:怕他来朋友没菜再给宰喽。
乙:又吃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肯定,侯宝林先生版本的《歪批三国》用饶有兴趣的相声语言,道出了《毛批三国演义》中的观点,寓庄于谐。
而其中,侯宝林先生继承了戴少甫先生《歪批三国》中对“刘备摔孩子”的点评(《新天津画报》曾评论:“戴少甫说“刘备摔子”颇趣,谓刘非真摔子,乃买人心之意,一,因当时刘备是坐着,二,因他手长过膝,三,因该地为沙土地,虽则摔矣,然万万摔不重,故曰刘非真摔子,揭穿枭雄善于奸诈,可谓洞若观火,虽滑稽不失为有见地也。”),更是透出了现代史观的光芒,揭露了刘备的伪善。
甲:这个地方表现出他(刘备)比曹操还要奸诈。
乙:刘备?
甲:民间有这么一句话。
乙:说什么?
甲:“刘备摔孩子——要买人心”,就在这个地方。
乙:啊?怎么回事?
甲:他没跟赵云说什么,继续笼络人心。拿着孩子,“小冤家,为你险些丧我一员大将,要你做甚?”把孩子摔地上了。
乙:那孩子肯定摔坏了。
甲:没摔着。
乙:啊?抱起来往地上摔,愣没摔着?
甲:要咱们一般人抱孩子往地上一扔就摔死了。
乙:他(刘备)这一扔孩子也够呛。
甲:刘备的孩子摔不着。
乙:怎么呢?
甲:你忘了,刘备跟咱们长得不一样。
乙:这碍模样什么事了?
甲:他(刘备)“龙眉凤目、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两手过膝盖了,他胳臂长呀。他拿着一哈腰,“吧唧”搁那了,这孩子到地上还没转过身来了,就又回来了。
乙:这怎么个意思呢?
甲:就为让赵云看,“我连我自己的孩子都不疼,我为了你,你还不给我卖命去吗?”不是有心把孩子摔死。真要是那样,你干吗摔呀,攥着小孩腿往树上抡,“叭”!
乙:那还不死呀?
经过侯先生这一番点评,让我们清晰地看出刘备的伪善嘴脸。这其中的“歪批歪讲”又蕴含了真理智慧的光芒。
侯先生善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点评,其中不乏耐人寻味的观点认识,符合他一贯追求的学者风度。
相声界中的“老顽童”刘宝瑞先生的《歪批三国》,与其善于戏谑的风格保持一致。以玩笑的态度评点《三国演义》,突出相声的喜剧性。开头以“点评《三国》中谁的本领最大”巧妙地将《三国》中的人物进行有趣的类比,最后由捧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得出结论:“你(逗哏)的能耐最大,你把我给问住了。”抖出“包袱”。然后,继续以玩笑的姿态品评《三国》,刘版的《歪批三国》的“底”是歪讲“三个不知道”,以“无事生非(吴氏生飞)”,来曲解“张飞的姥姥家姓吴,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典型的是来自民间情趣、相声艺人式的玩笑,突出了刘版《歪批三国》的娱乐性。
苏文茂、朱相臣先生的《苏(歪)批三国》是影响最大的版本。苏文茂先生的气质与朱相臣先生偶带讽刺的口风相得益彰,从而树立了他们独特的相声整体风格。而这段《歪批三国》更是倾注了他们二人的心血,他们不仅吸收了前人《歪批三国》的精华,并将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中加进了对人物的塑造,突出了“逗哏”这么一个“假学者苏文茂先生”的形象。通过“苏文茂先生”对于《三国》的歪批歪讲,以及对正确观点的强词夺理等等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假学者”形象,使传统相声《歪批三国》单纯地“歪批歪讲”上升到塑造人物的高度,是一个进步提高。而这个版本的《歪批三国》最为人称道,也和苏先生根据自身气质特点,在其中塑造、讽刺了“酸文假醋的腐儒形象”不无关系。
“风格即人”仅仅一段《歪批三国》就有若干表演版本,侯版《歪批三国》有学者风范;刘版《歪批三国》有民间情趣,苏版《歪批三国》塑造了“伪文人”形象。不同演员根据自身条件,将《歪批三国》演绎成独具特色的版本,实让人感到相声艺术的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2007年2月2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