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本教学是实施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课程改革的目标、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对文本的实施来实现;另一方面,对文本的运用,又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本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实践的凭借,但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垄断文本的现象,表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以教师频繁发问、学生被动做答为主。这种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超越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教师来说,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关键词:根植超越
生命意识
新课堂
新理念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过程中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就是对文本的超越。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使用,对文本的超越,正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是教师对课程的能动性的发挥。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根植文本”是超越文本的前提和基础。“根植文本”的理念在课堂上以主体性阅读得以实施,超越文本则以课堂上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课外积极的拓展性阅读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标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根植文本”与“超越文本”的课堂实践吧。
一、基于文本,读通读懂文本
所谓读通文本,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破词,不破句,不添字,不落字。读通文本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对小学生来说,读通文本并非易事,不经过反复的读是不能实现的。读通文本,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不是我们支配的玩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读的主动性。
(1)、审题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
有些文章的题目,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去读书。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学生一读课题,疑惑之心顿生:鱼是在水里游的,为什么游到纸上去了呢?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去呢?学习《“你们想错了”》,学生会问:“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是谁说的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话?这些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会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渴望去读
对那些文质兼美、以境取胜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文本的渴望。笔者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过录相直接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水的清澈、山的奇特吸引着学生、诱使着学生走近文本。
二、基于文本,读活文本
在“读懂”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地进入文本,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所谓读活文本,就是置身于文本之中,融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之中,赋予文本中描绘的人、景、物以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使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使自己如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如亲历其境。
如教学《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进入草原,通过作家生动细腻的描绘,张开想像的翅膀,感受草原的辽阔、优美,体会作家置身于草原“既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想高歌一曲”的感受。师:此时,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啊?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无边的草原,出现了绿油油的小丘,出现了像大白花一样的羊群。
生:我似乎闻到了草原带着清草气息的清新的空气。
生:那空气是那么的湿润,饱吸一口,真舒服啊!
生:我想在草地上打几个滚。
生:我想放开嗓门喊几声。
生:我想大声唱一首歌。
生:我想背一首描绘草原的诗。
师: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再读书,读得入情入境,读得身临其境,此时,美丽的草原不在千里之外,而就在他们的眼前。
学生读书,可以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进去了,自然而然地读书的兴趣就来了,有了兴趣,就不愁读不活书了。
三、超越文本,强化文本
(1)、研究性地读,超越文本。
现在的课堂可以说是一个大环境,大气候。在读懂现有的文本的基础之上课堂中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真正能体现文本价值的内在,因为学生有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时刻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不应去抵制他们,而应好好地引导他们强化文本、研究文本、超越文本。
义务教育小语第八册第10课《惊弓之鸟》,早已深入人心。这个典故可谓百读不厌,耐人寻味。课文除了留给人们一定的教育意义外,实际上还蕴含着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精神)和文本价值。一次,一位老师问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射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更羸明明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为什么还要把它射下来呢?"这时另一个学生又说:"他是为了向魏王炫耀自己的射箭本领大,好博取魏王的欢心。""哼!他既然已经是个出了名的射箭能手,也不在乎这一次,为何还要射一只受了伤的鸟呢?""而且是一只孤单离群的鸟,得不到任何的帮助,多可怜呀……""更羸不是个好箭手,是个残忍的射手"……但上课的老师并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说正确引导学生原谅更羸的同学请举手掌,不原谅他的伸拳头,并分别说说理由。"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原谅了更羸。有的说让更羸把这只受伤的惊弓之鸟带回家帮它疗伤,等伤口愈合之后再把它放回大自然。有的说让更羸请求魏王请全国最好的大夫帮鸟疗伤,有的说养好伤之后再帮它找到失群的鸟群……接着老师又马上补上,如果你是魏王,你会怎样处置更羸和这只鸟。教室里顿时再次沸腾起来。有学生说魏王是个善良的人,他认为更羸犯了欺君之罪,如果更羸事先说明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鸟,那么魏王就不会让他射了。因此认为更羸该罚。有的认为魏王是个既善良又宽宏大量的人,如果鸟伤势过重死了,魏王会命令更羸今后别再射带伤的鸟……
可以说,这节课中教师已经完全融入了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一种平等、融洽、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过程。在解决"明知故射"一例教学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且无形之中渗入了善待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品质等。整节课充分凸现了"新课堂"架构模式,师生间的配合真正突破了"教本"的限制,突破"课堂"的限制,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
(2)、创造性地读,超越文本
不少文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赤壁之战》一文中作者用了三句话概括地写了黄盖给曹操的诈降信的内容:“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周瑜不自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同时也写了曹操对这封信的反应:“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教学中我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黄盖,根据课文的有关提示把诈降信详细地写出来。像这样根植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推理想象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再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穷人》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续写他们一家以后的故事;教学《田忌赛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田忌和齐威王进行评价。这样的创造性的超越文本的阅读,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能激发学生的想像,最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凭几本教材是不够的,应致力于建设“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对文本的拓展性阅读,就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完《少年闰土》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学习《赤壁之战》以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中与之关系密切的几章,学习完《蟋蟀的住宅》之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
在既“根植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既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