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收小臂浅谈•乒乓笔记(107)
(2012-10-25 10:22:19)
标签:
收小臂正手位攻球弧圈体育 |
分类: 龟兔赛跑 |
【内容提要】本文从收小臂的概念出发,对击打的稳定性、击打质量、快速衔接三个方面,对乒乓球击打过程中是否需要收小臂的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关键词】收小臂/稳定性/击打质量/案例分析
【正文】
乒乓球运动正手位的基本攻打,传统的理论均要求在击打球时要收小臂,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基本攻打,也就是针对一般质量的来球(比如两人对攻练习时对方用一般力量击打过来的球或者攻防练习时对方用一般力量推挡到正手位的球),击打方采用正手近台攻球或中近台拉球的击球。
一、
(一)、 收小臂的基本概念
所谓收小臂,是在人体持拍击球时以肘关节为中心加快挥动小臂的过程,收小臂的最大特征就是在击球时,人体的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明显地从大变小,这是击打时是否收了小臂的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也是是否收了小臂的唯一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击打时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明显变小,我们就说击打时收了小臂,如果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无明显的变化,我们就说击打时没有收小臂。
(二)、 传统理论的界定
关于收小臂的问题,乒乓球的教学书籍书中是有明确地说明的,那就是正手位的基本击打是需要收小臂的。
比如对弧圈球技术,有些教材中有:“通常击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前臂和手腕在即将触球时迅速内收……”
比如对攻球技术,有些教材中有:“当来球跳至上升期(或高点期),拍面稍前倾击球中上部,触球瞬间前臂迅速收缩,……”
教材中的所谓前臂内收、 前臂迅速收缩等语,就是说的收小臂,也就是说,从外部表现来看,击打时大臂和小臂之间的夹角出现了明显的从大到小的变化。
总之,传统的理论教材对基本击打的界定是需要收小臂的。
二、
传统理论对正手位的基本击打的界定是需要收小臂的,这样的界定是值得商榷的。
(一)、 传统理论的理由
传统理论认为,基本击打时,收小臂的作用就是在击球的瞬间加快小臂的角速度,从而加快球拍的运行的线速度,最终达到提高击打质量的目的。
(二)、 与传统理论的商榷
基本击打,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稳定性,另一个是击打质量。
1.
乒乓球中的基本击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其复杂度在于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腿部、腰部、肩部、手臂、板型、球拍性能等。我们知道,一个系统的运行涉及的因素越多,系统的复杂度就会越高,而且只要是添加一个因素,其复杂度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成几何级数地增加。因此,要提高基本击打的稳定性,就应该将涉及到的因素减少到最小。比如在收小臂的问题上,如果对击打系统没有明显地不良影响,能不收小臂就不要收小臂,因为一收小臂,就给击打系统增加了一个相关因素,就会极大地降低击打的稳定性。
2.
基本击打如果要收小臂,就存在一个收小臂的时机问题,收小臂过晚就失去了收小臂的作用,对击打质量帮助不大;收小臂过早大臂的发力就不充分,变成了以小臂击打为主的击球方式,反而会降低击打的质量;即使是收小臂的时机较好,尽管收小臂会提升球拍运行的角速度,但由于收小臂缩小了整个运动的击打半径,对提升击打质量帮助也不会很大。
所以,总体上来说,收小臂击打,对击打质量的提高帮助有限,甚至还有可能降低击打质量,因此,在牺牲了稳定性的基础且难以提升击打质量的条件下,收小臂实在没有必要。
三、
(一)、 案例之一
不收小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琳与王皓。我们从比赛录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在正手位拉弧圈球时整个手臂几乎是直的,击打球的瞬间,大臂与小臂的夹角也无明显的变化,这就证明,他们在拉弧圈球时是没有收小臂的。
(二)、 案例之二
另外,张继科与马龙在正手位拉弧圈球时,尽管手臂不是直的,但在击球时,其大臂与小臂的夹角也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他们在正手位拉弧圈球时也无明显的收小臂的动作。
(三)、 案例之三
最近马龙出了乒乓球视频教学片,其中的技术解说 马凯旋先生说:“几乎收前臂的痕迹看不见……他大臂是往前跟送的……”,马龙的攻球看不到收小臂的痕迹,这样的解说无疑地支持了无需收小臂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