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学教牧辅导个案研究 |
分类: 点滴之思 |
一、案例介绍
案
阿强25岁,妻子刚满22岁,他们刚结婚半年。夫妻郎才女貌,又门当户对,恩爱有加。有一天,夫妻骑摩托车外出游玩,由阿强驾驶,在一转弯处车子失控撞向路边的石墩,阿强受轻伤,妻子却当场死亡,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死了。事故发生后,阿强伤痛不已,而且女方亲属对阿强奇迹般生还表示不解,这加重了阿强的痛苦,他巴不得能够死去可以继续与妻子为偶。顺便一提的是,阿强夫妇都是基督徒,但信主时间只有两三年。
二、案例分析
1、
2、
3、
4、
二、辅导的方法
个案中的悲剧是突发性的,阿强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震惊,然后才是悲痛。如果没有处理好阿强内心里的哀痛情绪,很可能就会变成心理障碍,影响阿强的工作和生活。
1、
一般来说,面对突发事情时的反应是震惊、麻木和逃避,在生理上(麻木、心跳加剧、肌肉紧张、失眠、对声音敏感等)、认知上(否认、不信、无法接受死讯、思想迟缓、难以作决定等)和感觉上(麻木、失去感受的能力、不真实、梦幻般的状态等)的反应以及社交行为(失控、无法履行生活上的责任(包括工作与起居)、歇斯底里等)的表现时间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本个案中死讯是突然临到的,阿强和死者的关系又是十分的亲密,因此,阿强所表现出来的哀伤情绪不会在一时间就能够消除的。另外,阿强可能会因而埋怨上帝,此时的辅导者不应该对遗属加以批评。
逃避和否认事实对心理的恢复极其不利。接受事实需要时间,在事发后的数日或数周有希望和死者重聚的想法是正常的,但长期这样的话就不是正常现象。通常比较容易出现的两种现象,“木乃伊化”(mummification)现象(精神医师Gorer)和“选择性遗忘”,亦有少数会严重到妄想程度,例如认为死者仍然在世、继续为逝者摆放碗筷、将尸体停放在家多天等。
辅导者要聆听阿强的倾诉,让其发泄内心的情绪。可以借着“情绪发泄疗法”,从回忆过去到现实的状况,目的是为了让阿强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接受其妻已经死亡的事实,并把一切相关的情绪发泄出来,并放下与逝者在世相聚的幻想。
建 议:
①
②
2、体会哀痛
重温哀伤,透过回顾、追忆与逝者的关系,这一阶段对阿强来说更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过这一阶段之后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哀伤本身。
此时,阿强可能会感到更加的孤单,至亲的人死了,逃避不去回忆与逝者的关系,难以使阿强走出哀伤的阴影,虽然这是痛苦的过程,但能够使他在无可逆转的情况中能与逝者讲再见而又不必刻意忘记往事,并从美好的回忆中支取面对新生活的力量。
阿强在妻子死后,面对死者的亲属的责备,明显地带有自责,辅导者应该引导阿强,使他明白这次的事故不是自己的责任,应当饶恕自己,使自己从自责中释放出来,这有助于让阿强在心灵上获得自由和释放。
建 议:
① 阿强曾有死去与妻子为偶的想法,在丧礼结束后应该有人时常陪伴,避免不幸事情发生。
② 这一阶段可以安排教会的探访组,最好分为几个组,每日多次前往探望和安慰阿强,给予爱心的关怀,以信仰的力量使之刚强,让不要用教条的方式强加给受伤的人。
③
3、体验新生
逝者已不在,阿强必须要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也就是说,他所面临的是一个没有逝者在场的环境。
辅导者应该使阿强舍弃与逝者旧有的依附,适应新的世界但无须忘记旧的,在自己的时间、精力、情感投入到新的对象或关系之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上帝。并告知阿强,哀伤并不是弱者的表现,每个人都会遇见不同的哀伤,可以宣泄,可以怀念,重新适应新世界,最后走出哀伤。
建 议:
① 家庭多给予阿强爱的关怀,使之更加自信。
② 教会继续探访,引导阿强在信仰上进深,用信仰克服哀伤,战胜哀伤。如有条件,可以让同有这样经历的信徒参与探访,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勉励阿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哀伤的辅导中应该怎样有序地进行,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有所波动,案例的研究就是尽可能的分析出种种出现的可能,但并不一定就是最最详尽的,上述分析只是参考,实际的辅导还需要辅导者在实际的情况中具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