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电子终端必定成为纸质报刊的终结者。
虽然很多大街上的报刊亭还没有拆除,那是迟早的事情。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报刊亭还在继续经营,总之纸质信息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连同货币都电子化了。
我从上班开始就喜欢读报,因为除了打球读报没有任何业余生活。那时候连报纸密缝的发刊编辑都看完,不漏一字。因为在山区工作,邮递员三两天才能送一次报纸,等待邮递员也成了期待。
二十年前,我来到县城,有机会从报刊亭买报纸。上世纪末,北京发行《精品购物指南》报刊,完全满足你的阅读容量,因为一天一期百十版面,每天厚厚一沓。买报纸的钱差不多可以用卖废纸的钱相抵。
怎么想起这一话题的呢?是因为体育记者董路现在是热点人物,他评价了中国足球中国篮球,受到了球员和媒体的攻击,还有很多名人参与其中。具体吵什么我并没有太多关注,太多年太多次关注,现在终究麻木了。那时的《精品购物指南》每天都有董路体育评论,看这个很有大叔感的名字和成熟的文笔,以为是一个体育老手,但后来知道,其实董路很年轻。总体印象,评球不错。报刊亭我天天必到。后来可能是因为搬家暂时告别了报刊亭,新家是新城,我算是来的最早的,一切服务设施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报刊亭了。
没多长时间,新家附近又开了报刊亭。买了一段时间新期刊《汽车导购》,也因此从这个杂志上得到了有用信息,买了我的第一辆爱车。再之后就是《北京晚报》,每天下班后或者周末就去买一份,在街边看杀象棋边看报。晚报来的都晚,有时候就去报亭等待。报亭给了我很多休闲生活。
后来就有了手机,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微信、、、、、、报刊杂志逐步走下我的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