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早年的时候在家乡怀州河内县的玉阳山学仙,因为那个地方有一条河名叫玉溪,所以李商隐自号为“玉溪生”。至于“一代情圣”李商隐为什么会去学仙呢?是因为当时的风气使然,中唐以来,多位皇帝带头学仙,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而且不仅自己学,还带动自己的亲戚学仙。于是,很多的公主、王子没什么事就跑到名山大川去学仙。在他们的影响下,老百姓自然也跟着学。大批的女性学仙者出现名山大川的古刹宝寺,道观庵堂,有些女性学仙者曾是公主,或贵族小姐的身份。这样子,追求风流、刺激的文人雅士也大批地纷纷加入进来,士人和女道士之间发生恋情或偷情的故事非常之多,社会风气一度非常地糜烂。李商隐学仙到底是基于信仰还是其他目的,没有人说得清,呵呵~~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李商隐学仙的那座玉阳山在济源县以西三十里,是王屋山脉的一个分支,它分为东、西两座山峰,相传唐睿宗的两个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又名隆昌)公主先后在其中一个山峰上的灵都观学仙,“灵都观”三个字可能是由唐玄宗御笔提的词。而李商隐学仙的那个道观正好紧邻着灵都观,但分隔在玉溪河的两岸,应该是属于“鸡犬相闻”那种。然后,李商隐到底是接触到哪一个公主的宫女已经不可考了,也许是金仙公主,或许是玉真公主,据考证,玉真公主是唐睿宗的第9个女儿,她入道的地址正是灵都观,所以她的可能性比金仙更大一些。
某一日,玉真(或是金仙)公主来到灵都观学仙,还带来了一大批的宫女和歌姬陪伴。这是玉阳一件很轰动的事,李商隐肯定不能免俗地前往围观。初来咋到,为了感谢玉阳人们的热情,公主是否让歌姬进行了表演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歌姬(或者叫伶人)队列当中有一个姓宋的姑娘相当抢眼,不知道有怎样的一些浪漫情节,反正李商隐就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个宋姑娘。根据李商隐的诗歌《曼倩辞》推断,他们是七夕节(七月初七)初见面,然后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定的情。在这两个日期之间的日子里,宋姑娘曾随着玉真公主来到李商隐所在道观拜访,李商隐欣喜若狂,这为了他们的见面定情提供了很难得的契机。
我们应该相信李商隐的眼光,根据他的诗句来判断,这个宋姑娘很漂亮,气质也不错,能歌善舞,擅长于丝竹乐器,虽然作诗的水平可能不怎么样,但识文断字,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也是有相当的文学涵养了。宋姑娘还有一个玩得比较好的女伴,跟她是“姐妹”相称。
可是,因为公主是来玉阳出家做道士学仙的,所以她带来的这一帮子人都是出家的女道士,宋姑娘也是。再加上森严的宫规,所以李商隐和宋姑娘不可能明目张胆地交往,见面的机会亟次数也是不定期的。可这时的李商隐年方23,血气方刚,又是真正动了情的初恋嘢~~所以不见面的日子对于李商隐来说一定是很难受,他托人暗中给宋姑娘传递诗歌和书信,聊表相思之苦;或预订幽会的日期,等待的日子十分地难捱,有时还通过音乐来遥传情感。
在他们的交往中,宋姑娘的那个女伴应该也参与在其中,或穿针引线,解说风情,或巧为掩护,遮人耳目。说“李商隐跟宋华阳姊妹同时恋爱”、“双飞翼”、“怀孕堕胎”等说法都是极其搞笑的。
每一年的秋冬,学仙的金仙(或是玉真)公主就要回皇宫省亲,她带来这一帮人也得跟着,要到来年的春暖花开才会返回道观,有时还要延期。这一段日子里,宋姑娘和李商隐是必须长别离的,对于有情人而言,这一空档期是相当漫长亟痛苦的。
然后再次见面时,已经被长别离逼得快疯了的李商隐可能行事就不再像先前那么隐蔽了,以爱情的名义胆大妄为。可能是七夕节前夕,他们的恋情被公示了出来。然后就遭到了强有力的干涉和迫害,能够干涉到这种爱情的,我们可以设想,李商隐的师傅?宋姑娘的主子?或者道观的主人什么的。他们的行动被限制了起来。
趁着法会之便,李商隐曾潜入灵都观,企图探望被管制起来的宋姑娘姊妹,但可望而不可及也,他的偷窥被其他道士发现而被阻止。
不久宋姑娘等随着公主回宫了,因为受到约束,离开玉阳时竟未能与李商隐话别。
后来,得知宋姑娘永远也不可能再返回灵都观了,李商隐非常地伤感,于是结束学仙,返回了家乡。
一年后的夏天,李商隐在长安街上偶遇到了宋姑娘,无奈车马匆匆,来不及交谈,就消失在了视野中,留下了李商隐长久的遗憾。
后来,李商隐两次重回玉阳,都曾前往灵都观凭吊往事,极目所见,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不胜蹉跎,写下了《圣女祠》等诗篇。
很多年以后,李商隐通过一个玉阳学仙时的道友“清都刘先生”(现移居长安),终于在长安找到了宋姑娘和她的女伴,这才知道,她们又结拜了一个新姊妹,回到京都之后,就一直住在长安永崇里华阳公主的遗观之中。
不过一切的一切,早已经时过境迁了,却仍有诸多的限制,宋姑娘已是出家之人,称为”宋真人“,虽然小有所成,没有公主再管着她,但上有观主道长,下有小道,众目睽睽,虎视眈眈,竟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李商隐也已经结婚生子,道德伦理,舆论如虎,他又不可能有为女方改变现状,作出什么实质性的举动,这一段的未了之情只能空余遗憾,最终不了了之了。带着无穷的遗憾和不甘心,李商隐给我们留下了《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的名篇:
偷桃窃药事难兼,
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 玉楼仍是水精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