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六十四集

(2011-11-15 07:00:03)
标签:

诗词管窥

文学原创

清竹淡墨

阳关红柳

九十九

一点香

西风钱塘

文化

分类: 诗词管窥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六十四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月两期,每期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

为答谢随风飘逝兄长厚爱,遵嘱将每期管窥同时发在兰亭文苑诗词圈论坛栏目,录用诗词来自我的关注、兰亭文苑、旧韵新风及本人任管理员的诗词圈

 

 

其一、七绝  吟秋  

清竹淡墨

 

塞上秋声入梦凉,君前落叶可曾黄?

云笺一片随风寄,雁字多情问短长。

 

这首小诗题为《吟秋》,却一点没有萧索落寞的气氛,平实温婉,读来就像一声亲切的问候,让人心生暖意,如沐春光,为吟秋之作翻出几许新意,拈来共赏,也把这亲切的问候和温馨的暖意与诗友们分享,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O(∩_∩)O~

首句先说秋凉,铺垫气氛预设先声,“塞上”,在人们的感受中,似乎就是秋气之源头,落叶的集散地,诗人有意无意之间从塞上开始生发感慨,却避开通常的秋风秋水那真正凉到心窝渗入骨髓的寒意,而以“秋声”来指代秋寒,从程度上说,自然有所缓解,从本色上看,声音比之秋风秋水寒潮落叶来,要更有生气,一言以蔽之,“秋声”是有关秋的描摹中最有活力动感的物象了。所以,虽以“凉”字入诗,却不给人阴森的感受,且于梦中回味声音,有种生动的体验,反而于隐秘处会生发一些些感动的成分。

二句由声音延续,关切和问候送到“君前”,在诗人心中,这“君”或许有特定对象,或许泛指心中所念,不必深究其背景身份都是阿谁,谁读了,那种温馨和暖意就会扑面而来。“落叶可曾黄”含蓄蕴藉,言浅意深。是问节候,是问心绪,是问环境,更是送去一颗关切热诚的真心。

三句紧承上句,续写这一个“送”字,“云笺”本是套话熟语,见多不怪,但于此处,并非顺笔带过,孤立地看,“云笺”通常暗含标榜清高自认脱俗餐风饮露与众不同的意思,但是小诗自成一个有机整体,从韵调气氛上看,这里的“云笺”给人的感受是“冰心”澄澈真挚上感的温暖情意,所谓“随风”,强调其大爱无边的无目的性,而没有一丝萧索落寞的成分,随着云笺,随着秋风,那关切的热度还丝毫不减,那真挚的眼神仍充满热力。

结句贯通全诗,以“雁字”落结,含蓄地传达那只属于“人间”的纯净和温暖,“长短”二字含义深远,回味无穷。或冷暖,或得失,可以是情分的亲疏,可以是关系的厚薄,可以是内心的遗憾,也可以是生存的不平,一个“情”字,了结了所有的这些负面感受和现实缺失,诗人此笔,只就一个情字,捎去温暖的关注和问候,就抹平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尽如人意。

以温情为基调演绎秋凉,全诗围绕一个情字,贯通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上句下句之间勾连推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句铺垫,下句实写,承接有序转捩无痕,渐行渐入流转跌宕,其节奏风调宛如一缕情丝,温馨飘逸深入人心,让读者于不知不觉间生发感动,把艺术感染力化入如歌的细流中,歌声远去,余味不绝。

 

 

 

其二、词作 高阳台 震后依韵宋人张炎 

阳关红柳 

 

两晃三摇,惊魂破梦,震波尤荡舟船。

神鬼星辰,霎间不把人怜。

醒来接续前年泪,坠岷江、涛涌新寒。

晓霜天,叶乱千家,苦恨无边。 

 

癫狂岁月凭阿堵,更谁将离曲,唱遍河川!

只有红楼,霓裳漫舞神仙。

寻欢酒醉春秋老,笑贪婪,忘了枯蝉。

自难眠,陋室空醒,一野烟岚。

   

一向以来,都有一个偏见(现在看来一定是偏见了),觉得虽同属长调,可高阳台这个词牌,比起沁园春、八声甘州、雨霖铃、望海潮等等,从节奏到韵调似乎都显得平淡乏味,例词中也少有亮眼的,后来看多了网上的高阳台,更对此调心存疑虑。

可红柳兄这首高阳台,却让人耳目一新。初读之下,便为它苍凉沉郁浩叹深婉的气氛节奏所震撼折服,竟一时恍然,有雨霖铃再现的感受,因此搬来与同道共赏。

说到此,这首便不好写了,如果诗友们看完我的鉴赏,仍然感觉不到我说的好处,那问题多半出在我这儿,而绝对与这首《高阳台》无关。

起句描摹震感,虽无拗字奇语却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惊魂破梦”更是于实写之外多了许多惊悚震撼。“犹荡舟船”直接传达诗人当时的感受,却把睡梦之中突然震波涌来那种无边际的悬置感渲染出来。

“怜”字寄情,于天灾以人为刍狗之缝隙中掺进人的感受,似抱怨,似无奈,似呼号也似期待,把一个脆弱无助的心思渲染到位。于此际,诗人已从梦中惊醒,把这种对灾难将临的恐惧,与曾经的经验结合,幻化出汶川劫难的联想,把读者带入震灾的恐怖气氛中,三句之内,几起几落,仿佛随着地震波动的节奏起伏动荡,抓住读者的心移情于词人的笔端,“寒”字点染恐怖的感受,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

上片结句将思绪伸长,把关切寄往震中的灾民,平实质朴地道出了词人的同情与关注。不知哪里又祸乱千家冤魂狂舞,一个“叶”字,传达漂浮无奈的无助感受,形象生动,直接作用于感觉,产生震撼效果。

下片起句接续前篇转接有力,气氛陡涨,突然间情绪激烈地唱响了高潮,激情勃发如八声甘州之一泻千里大气贯通。“癫狂”既实写震灾,也暗含生路,语意双关含蓄隽永,极言人之不可控不可见的命运之跌宕前路之迷茫的无奈与无助,“凭阿堵”更强调这种无法掌控的悬置和动荡,人如落叶般飘零无着随缘起落,“阿堵”原指“这个”,引申为只可意会不便言说也说不清楚的某某,配合悬置的无助感,不落痕迹地把读者带上词人胸中涌动的旋律节奏中。“更谁将离曲,唱遍河川”,不给人以喘息的机会,直接将节奏气氛推向高峰。

下句回落,高亢的情绪渐入低谷,压抑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娓娓说来,有无限伤痛和怜惜,轻轻地弹拨读者被激荡震撼的心,从旋律上说,暂缓一口气,从气韵上品味,那股悚然悸动的气流还在汇聚力量,蓄势待发。

下面从“神仙曼舞”生发开去,极言人生苦短为欲望折磨的挣扎,和理智地看待生命时对自我的贪婪的那种蔑视嘲弄的感受,这些看似平常的感受,放在震后幸存的体验中,敏感的诗心,仿佛经历了生死之间的洗礼,这平常的感受也因为生死起落的动荡升腾而更加深刻生动起来。于重生之际体验生之荒唐生之无奈,别有一番滋味。

整个下片浑然一体,气氛节奏一气贯通一脉相承,到“一野烟岚”将这着力牵动凝聚的能量释放出去,突然间失去了压力,像爆米花一样惊呼着散入烟岚。

诵读全篇,以气引领,仿佛词人拿着红绸的一端,搅动挥舞,渐入佳境,滚动出高潮的节奏,又在最绚丽最耀眼气贯云霓的紧要处,流荡着让它飘向无极。

有沁园春的整饬典雅,有八声甘州的大气贯通,有雨霖铃的苍凉沉郁,更有望海潮的飘逸空灵,把个“其貌不扬”的高阳台写得明丽耀眼撼人心魄。

看来,词不在牌,节奏气韵和风骨格调的“品流”才最重要。

 

 

其三、示内四首其三

九十九

 

平常日子最磨心,衰矣旧情堪梦寻。

花与伊人时独往,月随诗道晓相参。

无端不觉疏天地,强笑已知非古今。

小院风寒蛩似乱,渐鸣渐远渐嘶音。

 

这首诗为《示内四首》的第三首,这一组诗从年轻时“初结罗裙”写起,直写到“迟暮”之年,风调流品切合对象年龄和身份关系,没有虚张声势的浪漫“臆想”,更没有巧言令色的华丽装点,亲切中肯,平实坦诚,娓娓道来如灯下细语,首首精到各有千秋。

所以选择第三首,个见以为感慨最深容量最大。

首联以平常语概言中年生活全貌,“平常日子”看似平常,其容量之大让人有无穷想象,用词浅白却有无限空间,任何拐弯抹角的象征和暗示,雕章琢句的装点和类比,都没有这样直白浅近的文字更有渗透力。

“最磨心”说尽生命本质,每个人生来都期望自己与众不同,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激情跌宕丰富多彩的经历,尽管我们不一定愿意承受动荡起伏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尽管我们不一定甘心面对与众不同带来的精神负担,但是我们的天性,的确希望这些新奇、变化,不甘心一生负重,更不甘心一生平淡无奇,所以,人生之莫大苦闷便是平淡日子,而人一生大部分时间,要面对的也是平淡的日子,尤其是中年,起伏跌宕的中年生活不属于凡夫俗子,我们绝大部分的中年人面对的,都是平淡无奇的稳定生活,这既是幸福安定的根本保障,更是消磨锐气老化精神的慢性毒品,所以,“最磨心”以拉家常一般的舒缓节奏平实道来,却直指人心力透纸背。

下句承上,说心被岁月研磨的结果,就是“衰矣”,衰老的容貌已让人无限感伤,衰老的心志就更难以面对,当年的温情也只有在梦中才能重温。

颔联承接首联,可以看作是“平常日子”对人的感情、心气、容貌、精神的不着痕迹的日夜侵蚀过程的具象化描述。虽然看来典雅超拔,可是月移花影、暮雨晨风、诗笺书签,都是像三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再平实不过的单调重复。

颈联暗示性极强,委婉地向“内人”传达歉疚和无奈的心情,“疏天地”的无端,就像生活中每个人的无辜,在无辜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地竟然亲情疏远,暗合首联的“最磨心”。“强笑”更是寄托无奈,数说关系的日渐平淡,有些词于诗中(文中也一样),不需要上下文的勾连互动,它的出现,本身就有着无穷的暗示性,独立于结构之外发挥着它亘古不变的特定意义。“无端”、“疏”、“强笑”就是这样心照不宣的效果。

尾联轻收,把环境限制于小院之内,自然贴切也有别样风调,从“疏”与“强笑”的负面感受,到小院深处的“私密空间”,暗合夫妻关系的独特性,小院之内是亲密的对手,小院之外是无间的伙伴。小院里的寒风噪乱,象征着生活中来自外界的压力和二人相处的不协,随着岁月的流逝,平常日子的磨砺,在人到中年时也渐渐远去,浪漫激情渐行渐远,针尖麦芒的对抗也渐远渐无,说到此处,被“平常日子”消磨过的生活,也不无美感稳定温馨,像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养心养身。

整首诗都像这涓涓细流般温馨恳切,平实雅致,流动的节奏于不知不觉间渗透身心,令人感动。

 

 

其四、 题朱尚春国画(四)《春风绿透小山村》

一点香

 

 

 

黄莺不敢瓦檐歌,怕扰顽童晓梦多。
   忽尔那边人一笑,骑牛我正唱南坡。

 

这首题画诗,既题为《春风绿透小山村》,当然以小山村为背景,但说春风而不直写春风,用顽童戏谑黄莺的生动气象,来渲染春风扑面的效果,十分贴切形象,把春风带给小村的生气表现得活灵活现。

起二句直接把视角定格在小屋前,黄莺感受到春风的诱惑,想唱又不敢唱。看来顽童是它的老伙伴了,“瓦檐”前的黄莺,一心以为顽童正在酣睡,它的“不敢”,到底是心疼伙伴不愿搅扰他的美梦,还是因为害怕吵醒顽童会报复它,诗人留下伏笔,让读者从后文中去猜测联想,这里的留白,给画面留下一个生动的瞬间,引出顽童这个形象,却还没有直接进入画面,这个形象,只是黄莺心头的一个影子,也是黄莺大清早起来就偷偷探看的一个目标,这便给读者留下一个期待,读者的注意力随着诗笔,跟着黄莺的视线和心思,完全被吸引到瓦檐前,和黄莺一起探向屋内,探向这个正在梦中的少年。

三句忽然一转,既是情节推进,更是黄莺的感受,黄莺被身后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到,读者的视线,也随着黄莺的惊觉,同它一起转向屋外的田园村景,不远处一个小人正在得意地看着黄莺这边,满脸坏笑,引吭高歌。

害得黄莺不敢唱,他自己却放情南坡,与山水相和,回头看被自己“骗倒”的黄莺,那种“智力上升的错觉”让这个孩子心花怒放,想来,在诗的留白处,他的“小伙伴”——那只黄莺应该已经“气急败坏”了吧。

用孩子的顽皮与黄莺的稚拙相映衬,不用说山水自然人间万物的和谐相与,理趣自在其中了。更不用着力渲染小村春情,春风带来的惬意和满足,都在孩子那顽皮淳朴的笑脸,与黄莺的惊讶和尴尬中宣泄得淋漓尽致了。

小诗选取两个独特的视角,用声音(不敢唱和唱南坡)将黄莺和孩子、山野与人家拼装起来,构成和谐有机的整体效果,轻松自然惬意喜庆,处处透漏着春风的信息,渲染着生命的色彩。

 

 

其五、临江仙,遗忘
西风钱塘


水浸云山留墨影,天垂五色轻纱。

风翻红叶镜中花。

月移君欲至,声远似天涯。

 

总有游丝勾不起,无端爱恨交加。

千言难诉一些些。

闲观掌上物,尽是梦中沙。

 

 

遗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词诠释,词人不是对此深思熟虑,就是自信了得了。遗忘是什么颜色?遗忘是什么声音?遗忘是什么形态?遗忘又是什么感受?小词聊聊六十个字,试图从这几个角度描摹展示遗忘的“真面目”。

起句说颜色,“山”为底色的背景上,一片流云舒卷缭绕,给本色清晰的山带上一层雾气迷蒙的虚幻。在这个雾气迷蒙的幻境下,有水漫过,“侵”字,乍看之下,像是侵染渗透的缓动作,但是侵过之后,整个云山又蒙上一片水泽,远看过去,就成了水漫过的效果,“云山”像水底的暗礁,深青湛蓝鬼影幢幢。这就是遗忘的“黑洞”展示的色彩。撤后一步,再看“云山”,人与云之间,又隔着一层天,垂着“五色轻纱”,遗忘的借代对象——云山,深藏于五色彩霞之后若隐若现,遗忘更深了一层。

“风翻红叶镜中花”既实写景致也是感受,“云山”飘渺退入记忆的深洞,给词人造成幻觉,好像眼前飞舞的“红叶”,也亦真亦幻如“镜中花”般迷入不实之界,月亮在悄悄移动。

这时,幻觉中的词人看见了目标从记忆,也是遗忘的深洞中走来,墨影嶙峋的云山仿佛是你——遗忘,也是试图忆起的对象——款款走来的的身影,却扑朔迷离忽远忽近,遗忘的声音从耳边悄然响起,似发自“你”的身影,又仿佛远隔天涯。

下片承接幻影出现,试图进一步确定“遗忘”的形态,却发现这想要进一步“确定”的努力都是徒劳,记忆的痕迹越发地飘渺,随着月影流来,又随着月影离散,碰不到摸不着,游魂一般散落成霰。

至此触动词人感受,万般感慨流向指尖,只有深深一叹,分不清是爱是恨,就像分不清这细若游丝的斑斑鬼影。

词人努力地搜寻记忆的角落,想要捕捉一些具体的印象,可是,色彩既斑斓又单调,模糊迷茫不辩深浅,声音虚无缥缈似近又远,难辨左右,形态如梦似幻有如鬼影,看得见摸不着,那段陷于遗忘深洞中的“伊人身影”总在“水中央”。千言万语也难数说一斑。

词人从幻觉中、从遗忘的深洞中闪身初来,看着手中握紧的实物——这既是虚写此景此境中词人努力抓住的感受,更是实写人生孜孜以求努力奋斗争得的一切,竟然都像流沙一般从掌缝中溢出,散落一地,流向无极。

结句也说一枕黄粱,所有的现实所得,顷刻间烟飞云散原无一物,这是遗忘的结果,更是遗忘的由来。人,从生到死,也就只是一个不断捡拾不断丢弃,终将被遗忘在新陈代谢的长河中的一粒沙尘。

未尽之意,惟在留白处细细体味。

 

 

 

(以上各首未检格律)

 

 

 

 

谢老友 申老头留玉


梦也无声胜有声,一歌一曲总牵情。
诵吟有兴精评点,诱得诗心奋笔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