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六十集
(2011-04-30 07:04:15)
标签:
诗词管窥马鸿父萧离别菩提本非树无言以对芦苇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诗词管窥 |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六十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月两期,每期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
为答谢随风飘逝兄长厚爱,遵嘱将每期管窥同时发在兰亭文苑诗词圈论坛栏目,录用诗词来自我的关注、兰亭文苑、旧韵新风及本人任管理员的诗词圈
其一、【七绝】大槐安国鼓鼙声
大槐安国鼓鼙声,
蚂蚁争雄接短兵。
天外飞雷倾弹雨,
亦无尸骨亦无赢。
都说蚂蚁打架无聊,看蚂蚁打架一般都是孩子们的事情,大人若是参与此事,首先就爆个热点,必有缘故。
诗人这首和诗,从蚂蚁打架生发的人生感悟,耐人寻味。
起句把视点引入大槐安国,那是曾经让淳于棼出将入相风光无尽的“国度”,也是淳于棼南柯一梦的依托,寓意不言自明。
以常理观之,大槐安国的讽喻已是微言深意的典范,诗人以此作为起势,大气恢弘之外,还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不经意者受到莫名的冲击,细品的读者会勾起好奇,于人生道理而言,莫过于南柯一梦的荒唐结局,诗人从此起,到底还能说些什么呢?“鼓鼙声”正好回答这个疑问。小诗要接着说的,是发生在大槐安国背景下的战争,大槐安国的荒诞不经,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荒唐可笑。
二句点出战争主角——蚂蚁。蚂蚁虽小,却也是攻击性比较强的虫类,但它体型偏小,个体蚂蚁并不能成为人类的威胁,所以,提到蚂蚁打架,人是持轻蔑态度的。诗人利用人对蚂蚁但这种轻视心理,用描述人类战争的口气,描述蚂蚁内部煞有介事的对决,有很浓的讽刺的意味。用“争雄”与大槐安国相对举,让人对蚂蚁的目的忍俊不禁,强调它的量小和短视。“接短兵”则描述战斗的激烈,如临其境。把对这场战争持轻蔑态度的读者引入战争的激烈场面中,让人只觉滑稽,难以生发正面感受。
三句转接,却仍不离大槐安国特色,“国内”虽然短兵相接各不相让,但一场暴雨,便让身处大槐安国的“勇士”们惊为“飞弹”,面对“灭顶”之灾,全无还手之力。
结句写实,平静而客观,却像一双惊警深邃的冷眼,以看透世情的睿智,审视着那芸芸众生的争夺计较,尸骨不存,何论输赢,那种井底之蛙煞有介事的打斗争夺,在更大的冲突压力和意外祸福面前,显得多么荒谬,就像大槐安国的南柯一梦,给人带来的,只是略带酸味的嗤笑。
越是平实客观的态度,讽喻的效果越强烈,比之任何铺排和雕饰,都更冷峻深沉,诗人没有任何直接的主观评价,只是客观地描述事件描述结局,好像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却又是确定不移的结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其二、临江仙.落花
醉里应怜梦好,人间莫问君愁。
从来独自上高楼,
门前烟袅袅,山外夜幽幽。
吹彻九霄半月,拈来一寂盈眸。
年华荡漾渐随流,
寒风飞袖底,细雨落肩头。
小词题为写落花,并不见落花意象,而是直接切入人的感受,但亦人亦花的同化却更见精致无痕。词人通篇的主观镜头中,落寞襟怀随风飘洒恰如一地落花。
起句“醉里”直接写人的世界,而且是主观世界,醉里看山醉里看水,山水尽为我醉重设,“应怜”说的很虚,“应”字似有试探之意,暗示寂寥心情无人理解。“梦好”进一步强化这种孤独感,只有在梦里自由徜徉才是生之美好时光。
二句简单直接,把孤寂的原因写的很到位,不是没有知己,一个“莫问”道出了拒人千里的清高,或许也是无从说起的无奈,或许是曾经依赖知己却仍难排遣的失落,但是无从说起和失落本身,也说明了对同情和关切的拒绝态度。
三句更上层楼,继续抒发闲愁独自吞的执拗和任性。“从来”强化任性的效果,“独自上高楼”独自莫凭栏等等的意象并不新奇,但是一般说法,它只是孤独无依试图通过远望来开阔胸襟排遣愁怀,并无特别的主观强调,词人此处加入“从来”,把原来的客观行为加上了刻意人为的限定,就让这一客观行为带上了浓烈的主观情绪,对“独自”的刻意的主观强化,就更进一步渲染了词人要远离人群独自凭栏的欲求,给人感觉是,与通常说的闲愁有所区别。
上片结句并没有顺着这一番感慨继续回答这个关于“区别”的疑问,而是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把这区别放飞成烟雾袅袅的山野之夜,人们对于夜的想象有多远,词人的感受就有多深。但是这想象本身,是已经带上了“有所区别”这一有色眼镜的,不必正面回答,只说它的广度和深度的无边和无痕,也强化了“愁”的程度。
下片开篇突生跌宕,气势大涨,“吹彻九霄”的威风和洒脱,也不能消散这如夜色般迷茫的感受。
下句承接上文,这样挣扎的结果,只“拈来”满眼的寂寥空无,“拈来”与“吹彻”对举,正强调努力和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从寂寞中挣扎的结果,是如此荒唐。“盈”字用的别有韵致,“寂”已是如此虚空的感受,“一”更强调少而薄的感受,把这样空虚的东西,用一个“盈”字统领起来,更显出“空”的效果。不动声色的移情“动作”,倍添神韵。
接着道得“空”的结果,是磨砺了倔强执拗的棱角,“年华”流逝,却用了“荡漾”来比附,不仅提神,也别有意义,许是感慨浮沉,许是自叹无助,但有一点,词人以此表达自己不出凡尘的现实精神,“荡漾”本身还有一些正面的感情色彩,不像“流逝”那样的消极。孤独、寂寞,羞与人道的封闭,不意味着超绝人间高拔出世的仙风道骨,而是牢牢地扎在现实中的具体而清晰的人生感受。词人此说,也没有寄希望于离尘出世来消除烦恼,所以很无奈也很谦逊地说“渐随流”,把上片拒人千里的态度,以谦逊现实的精神,牢牢限制在红尘凡浪中,于此类题材中的傲世超拔中独秀一枝,如万绿丛中之一点艳红,撩人心扉,令人叹服。
结句依然是开放式的,现实的脚步,并不妨碍浪漫情怀,排遣寂寞的方式,还是寒风,还是细雨,是人间的冷暖,也是自然的风情,由于“荡漾”和“渐随流”的铺垫,这“寒风飞袖底”的浪漫情怀,也少了许多高标出世的仙气,而有了人的色彩,因此“细雨落肩头”便更进一步,“肩头”传达了坚实的现实感,比之“细雨落平芜”更坚定也更平实,强调了人的感情人的寂寞的此岸情结和消除这些感受的现实基础。
小词别具一格之处,就在于脱出了前人和时人这类题材的窠臼,以一种洒脱平实的襟怀,脚踏实地地面对人间困扰,把这种现实精神融入感伤情调,给“独自上高楼”“醉里”“君愁”这类老调,增添了许多新意。
其三、咏杨花以送春之二
非不诗,无可诗。有友QQ留言:春都去矣,不归亦无音,实懒惰又薄情人。故作此。
萍蒂津前绿已深,大堤又见日西沉。
生教归宿在流水,我惯孤飘久丧心。
岂有闲云知旧迹,更无余泪报春霖。
偶从暝月沉烟里,相忆相忘白雪吟。
这篇七律于圈子偶见,叹为观止,拟咏杨花,实为抒怀,虽然从气氛上看,有些压抑,但通篇观感,并无通常这类抒怀题材的悲凉厌世,细读之下,会咀嚼到一种沉郁沧桑的——不能说是放达,至少也是一种平实质朴脚踏实地的现实感。
首联写景,“萍蒂津前”表面看去,就是说杨花的生涯和落脚的地方,但说“萍蒂”不是“有话不好好说”的“硬拽”,“蒂”总带来一种希望,让人联想到焕发的生机,即便名之以“萍”,也不能不心生触感。不说“塘”而说“津”,这里有一个用词的效果问题,“塘”显得粗糙,“津”要典雅韵致一些,诗人此说,要于读者心中唤起一种正面的、温润的、积极的感受,这个炼字功夫还是要得。“绿已深”与“萍蒂”之间有微弱的递进关系,进一步传达水塘前的生气,“绿”用“深”来雕琢,强调色度而不是广度,加强“郁”的效果,不是承接上面继续强化盎然的春色,而是传递一种压抑感,在“欲放”之上强化色度,避免过于忧郁,也不至于太鼓噪春的生机而走向别的方向,所以,起句给全诗气氛定格。
对句“日西沉”进一步压抑气氛,将春色的生鲜灵动盖在黄昏的暗淡中,形成对比效果,“大堤”的延伸感增加了空间的单调孤寂的感受,但是与此同时,大堤的落日又给画面增添了些许神秘辉煌的亮色,不会因为气氛压抑而心生厌倦和失落,那种美感比之杨花初放的生机灵动,要更加深沉持重,给全诗带来沉郁的激情。
颔联直接切入主观感受,生随流水,是杨花普遍的归宿,不是哪个个体的独特遭际,所以说来无须太多的情绪起伏,对句说到“我”,关联个人情绪,但以一个“惯”字,又将很多悲悲切切的感受抚平,代之以沧桑的“放达”,比之超然的“放达”和悲切的怨艾,都显得更有弹性和深度,“久丧心”当是泣血感受,看上去却是平实质朴的“白”描一般,不着一丝“血痕”,诗人举重若轻的看待世事颠簸和个人遭际,自有一种达人之境于其中,不“放”不意味着不“达”,“放”更不能直接等同于“达”,深入还要浅出,于红尘之境,不能“深入”的超然,不能“浅出”的沉溺,都只能是旁门,这种中正持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才正合诗之雅道。
颈联又转,“闲云”太“飘”了,它不知杨花“旧迹”,又怎能寄托种种体验?而“余泪”给人的感受,不像是欲哭无泪的悲愤,而更像是不那么看重自己的这份伤感情绪,拟杨花之言,把前人对春伤怀的千载话题,化成了可有可无的“零碎儿”,此处大有新意。
尾联承颈联而收,“月”上还要加一“暝”,也是有些反其“惯常”之意的,通常说法,明月寄相思,强调的是寄托,而以诗人之意,“相忆相忘”都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可能是在“暝”的时刻,在烟霭沉沉的月下,更合适返照内心吧。个人感觉,“沉烟”比之“浮云”更有现实感,在“暝月沉烟”中反照内心,追忆种种,要比把心事世情寄托于浮云更踏实也更沉郁。这里,杨花随流水而去之际的并非超然的洒脱,正是诗人内心同化、移情杨花于自我的真实感受。
诗人借杨花所“抒”之怀,不出前人窠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诗人的达观和沉郁,却十分出新,他的落脚点比较实在,因而全诗风调气氛虽不至高昂,却有种坚定的现实感,显得更加深沉有力,写杨花而如此,实属难得。
其四、【七绝】美食回味:八宝粥
五湖四海幸相逢,
磨合性情趋大同。
悟得清芬随火候,
十分回味叹兼容。
这首诗写平常美食,却有独特寓意,比附贴切不着痕迹,自然而流畅地把“物”与“悟”直接牵连,不需过度也不需渲染,通过平实自然地对物象的描写,直接过渡到意象的升华,高妙之处,令人叹赏。
起句着意写“相逢”,说八宝粥的料来自五湖四海或许夸张,但是来自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节候应该不是臆想。有幸相逢,是八宝粥与别的“粥种”的不同之处,所以,起句点到八宝粥的特殊性所在。
二句强调“磨合”,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各色各样的物种,要煮成一锅香浓可口的粥,是要经由“炼”的过程,来逐渐融洽起来。把各自独特的性情特点,以“渐”的节奏消融掉,才可以保留原有的特殊味道,又不独立成粥。不消灭个体特征,也不可各显其能,这是个“趋”和“渐”的过程,用词精到准确,虽无奇语,却有奇功。
三句说煮的过程,要想得到融合恰切的香味,首要的是“火候”,与“趋”相承,具体地说明“趋”的操作,个人意见,这里的“悟”主观色彩太露,打破了原词客观的生动气氛,要是换成“捂”,效果会更含蓄贴切,不离煮粥的工艺,还有“悟”的意味。
结句说这样煮的结果是“兼容”,从“相逢”到“磨合”,经过煮的动作、火候、节奏、时效,终于有了“兼容”这个效果,大功圆满,味道调和,既说煮粥,也说做人,磨砺性情,保持独立,都要有煮粥这样的耐心和底子,一咏八宝粥,仿佛是说尽了人与社会的适应关系,或者说人的成长中社会化的过程。
这样的感悟,以如此自然的方式,如此轻松的文笔,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真是难得一见的嘉咏。
其五、【七律】有寄(五十四)
沉吟檐雨寄心遥,见落桐花意黯萧。
翠袖香存青玉案,燕呢影入紫云绡。
经年别意萦清梦,逐日离歌问碧瑶。
若乞龙王东海水,钱塘夜夜九回潮。
诗题有寄,寄者与所寄之人的关系是限定寄人诗词的风格气氛的基本依托,本诗所寄之人是旧日恋人,题为寄人,实则是无处可寄,这就给全诗气氛定了调子。深情款款又有所规避,寂寞深深也惟求一叹。外面细雨轻轻,内里波涛阵阵,极尽婉转,拈来共赏。
首联说“雨”,并非新奇,愁与雨相牵,是像影视剧中“救护车情景”一样的平实有效。“雨”被“檐”限定,便有一些不同,给人低沉压抑的感受。“沉吟”更是强化渲染这种效果,在此基础上,才点出“寄”的主旨,寄的是“心”,更显落寞萧索之意,“遥”字更点到“无处可寄”的“痛”。对句承前,好似接住了“无处”的空落,却拾起了“飞散”的惆怅,“见”指向一个去处,“所见”却是“桐花”这种无根无蒂的漂泊者,意懒神萧自是情理之中了。
颔联借“翠袖”捎出所寄之人是为女性,但翠袖在此又别有归处,意在人各一方而生气犹存,“青玉案”并非实指,与对句中的“紫云绡”并举,既不确指实物,更不是限于一时一地,说的是斯人已去而她的气息却无处不在。对句更把触觉伸出室外,连恩爱燕子的声音和身影,都成了诗人怀念伊人的引线,那种细节千丝万缕,像雨,像吟,让诗人难以自拔。
颈联稍转,把视线从现实引入内心,“经年”意味着久远,别后的时光流逝,却不能稍减思念的啃噬,“逐日”更说心切,有“催”的效果,“碧瑶”大概指《山海经》中的瑶碧仙山或仙池,所以日日离歌都了无定所,所有的思念,都像瑶山一样遥不可及,没有着落的追忆,是诗人痛苦的渊薮。一个“问”字,更见苍凉。
尾联尤好,紧承“问”字,以水相接,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但蜿蜒伸展,一江东流水像一泄如注的“线”,而“龙王东海”是一个“面”,从广度上略胜,输在长度上的一节,风情尽在结句的“潮”上,“夜夜九回潮”不突出“泄”的奔放,而强调“涌”的效果,暗流奔涌蜿蜒缠绵,没有一路流去的无奈和痛快,只有回旋牵扯的折磨和无望。“九回潮”的感染力,更有柔肠百转缱绻回旋的余味。
(以上各首未检格律)